世道艰难,不忘彼此打打气

文 / 左叔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日子过得长久了,稍稍有一些不如意,便开始绷紧那根惊惶的神经,摸摸自己的口袋,算算还剩几个子儿,想想日后万一有个风吹草动该如何是好。

也不是没有吃过苦。青春期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有“挨饿”的记忆,在外读书吃食堂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有“没有油水”的记忆。可当时,并不觉得难捱,也不觉得苦,想想将来,这日子总归要一天好过一天的。

到了三十岁往后的这些年岁,为了健康,当然也是为了体型上好看些,开始有意识地逐步节食,从每餐少吃一口,到最终每餐主食只有两汤匙米饭,甚至偶尔不吃主食。体重保持住了,人也看起来精神了,反而觉得这日子多少有些难捱。

工作二十年,大概也算得上是勤勉节俭吧,略有积余。可这略有的“积余”是应不了急的,万一遇上一个大事,再摊上行情不好,存在“变现”困难的风险,真得就成了“搬不走”、“咽不下”的“身外之物”了

和很多人一样,这二十年里,一半是因为个人生活需要、一半是因为行情形势催逼,“掏空”几代人的积蓄以及傍身的“流动性”,全数都换成了房子、贷款以及盲目的沾沾自喜

可不买也不行通,不买抗不过通膨、落不了户口、搞不定学区、办不了依附于这些之上的诸多事宜。明明知道“债台高筑”的坑太深,掉进去了日子不好过,可还是心甘情愿地往里跳,总觉得随个大流才是心安之举。

这样的情势状况下,一般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到底有多强?在以前不会有变的“现金流”出现状况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其他方案可以应付日常周转的压力?今年上半年略紧的大环境,应该已经给大家提了个醒。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曾说,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

人有一部分是被环境塑造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环境里,人不仅会有思维模式的僵化,甚至还有行为习惯的固化。环境骤变的情况下,做出改变积极适应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们的眼睛还是要多多向前看的。

昨天中午,和一个朋友在微信里闲扯。我与他认识的时,他还在“五大唱片”的某家做宣传。后来我离开了实习的传媒,他也出来自己开经纪公司。多年“苦心经营”,无奈旗下艺人“不温不火”,今年的形势更是不济,已经转战短视频和线上直播。

问他最近在做什么,说手上有几个蔡骏小说的影视改编权,摩拳擦掌想做已成主流的“网大”(网络大电影)。关于未来,喜忧掺半。我调侃他,一定是能够活得长久型的。他愕然。

我说,唱片业你是做垮的吗?院线电影是你做停了的吗?如果都不是的话,那你就是嗅觉敏锐的那类人了,回回都能嗅到“死亡”的气味儿,再残酷的生存竞争不留你?留谁!

大概是内心里的某个点,被我说中了。他将我们之间的聊天内容,截图打码发在了朋友圈。我猜他这样做,是想给现阶段仍在困顿之中的自己打打气。想想,我何尝不也是想给自己打打气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