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Q

成了家、有了孩子之后,整段整段的阅读时间少得可怜,经常是东拼西凑读点东西,不读觉得焦虑,读了觉得更焦虑,不知道读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读的东西有没有用,不知道碎片化的阅读对于形成知识体系有没有办法?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让碎片阅读形成知识体系?

-

[hermit autoplay="false" mode="circulation" preload="auto"]netease_playlist#:4879354304[/hermit]

-

A

我和你的处境大抵相似,整段阅读时间何其宝贵,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能够有机会太碎片化阅读,我觉得也是人间小确幸。珍惜自己还想读书的心态,也珍惜能够读书的机遇。

碎片化阅读第一个敌人是精力难以集中,从阅读氛围中抽离出来,到再度进入,难易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捧起书本就能很快进入,有些人还需要再稍微静一静才能有好的效果。我属于后者,但随着碎片化阅读的程度增加,我觉得这个进入的过程有在缩短。这大概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吧。

碎片化阅读的第二个敌人是容易遗忘,读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转念成空。我觉得记笔记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尤其是以碎片化的时间来读大部头作品的时候,没有笔记、没有思维导图很难达成一个“大的目标”。我还是比较依赖传统纸笔的,当然我身边也有不少使用一些电子笔记APP。这些选择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记完后,你得抽出精力去回看,否则记也是白记。

碎片化阅读的第三敌人是缺乏沉淀。虽然我们可能很久不读纸质书,不读上千上万字的作品,但我们还是透过社交媒体、公众号平台在阅读其他形式的文字,碎片化阅读很容易杂,而杂了之后缺乏梳理归纳的环节,认知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层次。

我觉得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去做沉淀,那就以是“输出”来倒逼“输入”。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收获整理出可供分享出去的文字、音频、视频或者其他形式,这个过程未必要去吸粉,未必要去投稿,而是让自己有一个静下来思考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对于我的帮助很大,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然,你说我连读书的时间都是碎片化了,哪里还有时间去想,去输出。那就先做好读这一步吧,以后总归会有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的飞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