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趣热爱更重要的是善待天份

文 / 左叔

周末应邀去做了一次分享。在前期沟通定主题的时候,我一直处在一个极为“散漫”的状态中。因为这段时间外派工作,在无法掌控和敲定时间节奏的状态下,我一般都会有“戳一下、动一动”的“僵死”状。

临分享前几个小时,我还在和朋友家的小孙女儿讨论如何将一幅看图写话拆解成四格漫画,将一个场景中展现的内容按着事理逻辑拆分为“开始、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基本框架。

晚餐前,顺道去看了一眼河对面主持外场活动的朋友,又和另一个朋友以工作餐的形式聊了几句。共进晚餐的朋友六点前离开了,我看离预定七点的分享活动还有一会儿,就在笔记本上列了半页纸的要点。接着,就看到活动群里有人在发会场的照片,匆匆收拾好东西前往现场。

我一直习惯提前到场,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感受现场的气氛,自己也能够从容地定一定心神;另一方面也可以与提前到场的观众简单地进行一些沟通,了解一下他们的大概想法,借此略微调整自己想要讲的内容。

也不是对自己自信,是没有时间准备,还有就是没有精力去弄清楚对方的需求具体是什么,只能凭着感觉猜测一下。这一年,我接受了太多类似没有“万全准备”的邀约,也一直凭着临场的经验混水摸鱼、勉强过关。

我清醒地知道,我已经不像若干年前一样,拥有对周遭世界敏锐感知的天份,可以通过感受来催生内化,进而产生表达的冲动。在我现如今的年纪里,我更需要“问题倒逼”,需要外部刺激来唤醒我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

那是一个有特殊氛围的社团。一个半小时的分享,基本上都是我在说。虽然余下的时间尴尬,现场人数众多,但我还是决定做一些互动,让大家依次上台讲了讲自己的感受,不再安排问答环节。

也不知道是受我分享的启发,还是原本他们就有这些打算,活动结束后不久,社团一夕之间成立了写作、阅读多个兴趣小组,每个群组里面都有热烈的讨论。我能看到大家伙因为兴趣而聚集在一起,因为热爱而释放出四溢的能量。

也有几个朋友透过微信群加了我的微信,私下问我问题:比如在口头表达方面有没有所谓的天份?比如如何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自己在临场表现方面还有什么不足?我能感知到那份疑虑,那种在自我摸索过程中的将信将疑。

我们得承认人身上的很多技能都是靠天份的,当然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但天份往往只能决定我们起点的高度,想要抵达更高的层次还得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来达成。

这个事情的另外一面,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有些悲凉。那就是这个最终的高度,与天份之间有着某种等比系数的关系,也就是纵使我们再如何努力终将止步于某个点的原因。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热爱也给了我们强大的动力,可是我们知道在努力这件事情上,对的方向和好的方式更为关键。“逆天改命”这件事情的确可以为之,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轻易做到。最难的事情不是努力,也不是坚持 ,而是客观地审视自己。

善待我们的天份,第一步大概就是对自己目前能够抵达的高度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设定一些具体且能够执行的目标,不盲目、不冒进、不贪大、不求洋,解决好每一个具体问题,才有可能将所有的小进步连缀成一个大成果,才有可能在若干年“量的积累”上迎来一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