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一块海绵,求知度己

文 / 蔡晓晨

有时候箭在弦上,会紧张、压迫但不会累,反而是箭已发出,维持一个人期待、亢奋的源动力就消失了,一瞬间松弛得让人觉得疲惫。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像在做梦一样,提前安排的和临时加入的活动一齐涌入这个季节中热闹的日子,两天三个活动,风格迥异的四个朗诵作品,我穿梭于不同的人生体验中,百感交集。我尽量让自己一鼓作气、正常发挥。其实这段时间一直倍感心虚,我深知自己并没什么功底,只不过赶上了好时代,才能让兴趣爱好的萌芽慢慢生长,这点雕虫小技并不足以支撑如此高频的演出活动,我也一直告诫自己不要浮躁、不要自满,如果选择站在舞台上享受朗诵的快乐,就毫无选择地要在舞台背后付出成百上千倍的努力。

先说说我收获最大的活动吧。周日下午,顾老师的“有声语言表达漫谈”讲座,我至今回忆起来心里还不能平静。不单单是因为我的现场朗诵得到了他的指导,甚至有幸登台与他合作了一首经典爱情诗,更多的是他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许现在暂时还不懂的以后会思考更多。

第一个感受是,比赛让人进步。顾老师的开场自荐中,最有分量的不是主持了哪些央视节目,而且是学生时期和工作初期参与了什么朗诵比赛获得了什么奖项。我没有机会接触他那般高端的赛事,但是我们都可以为自己创造竞争的机会,在备赛的过程中,会精神紧张,会反复练习,会得到师长们的指导,这是“磨”的过程;在正式比赛中,要经受评委严苛的眼光,要面对赛友如芒在背的刺激,也能最快速直接地找到差距,这是“炼”的过程。我相信,无论有多远的路,比赛馈赠给我们的东西是自信心的根源。

第二个感受是,基础知识的补课没有捷径。顾老师开玩笑“有人问我普通话不标准怎么办?”“怎么办?练啊!”哄堂大笑,笑完之后,我茅塞顿开,这句解答大概适用于任何基础知识的提问吧。我们常常会问专业老师一些技巧的东西,“这个地方感情怎么处理”“我不会胸腔共鸣不会发声啊”... 他一直强调“内容为王、看情况”,在我看来,就是理解作品和二次创作的过程。技巧不是天生就会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许只能靠积累,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练习、大量的交流、大量的推敲,有一个词叫“熟能生巧”,一切了然于心的时候,技巧就化有形为无形了。

第三个感受是,语言艺术是主观审美,轻松对待。我本身是个特别容易纠结的人,我经常说服不了自己,再去征询别人的意见,人家会开玩笑回复“你的询问只是卖个萌,看着没主见,其实心里早就有了主意,我们说什么最后你并不听”,哈哈哈哈,这是不是金牛座的毛病?顾老师对于一切语言艺术都有他独特的研究,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实践中却四两拨千斤,听着很有道理,都是他的道理,可能放在别人那里就有不同见解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语言成果的欣赏。深夜在家,我又在网上搜索了他的作品,无论是新闻节目《朝闻天下》,文化节目《汉字听写大会》,晚会朗诵《故都的秋》、《祖国》,他个人很喜欢的《江芦的咏叹》,甚至是娱乐节目《主播私房菜》...(我承认我是一个认真预习和温习的粉丝)我发现其实他早已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他很坚定、笃定地坚持他的风格——自然舒服张弛有度,我也就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喜欢《四月的纪念》这首经典诗。我是第一次读,没有完美地配合好他,但我也不想纠结了,我要感谢那一刻我"无知者无畏"的精神,把我推向了舞台,这才有了与最高水准接近的机会。也要感谢太仓广电和朱老师团队,这一年来的关心帮助,给我打开的何止一扇窗呢!

再来回味一下前一天的江南风情。周六下午的戴珩学者分享会上,我朗诵了学者的原创作品《清音雅韵 江南丝竹》。学者总是妙笔生花,民间传统艺术在他的笔下犹如精致的丝绸,鲜艳华丽光彩夺目,我天资不足,对这种华丽的文字深感敬畏,所以只能笨鸟先飞——背背背。活动结束后,我有点失落,跟一位引荐我的前辈说,有时候越想完美越是会有瑕疵,尽管我在这些年瑕疵不断的过程中已经学会微笑着不着痕迹地化解,但在心里是不能原谅自己的。他安慰我,我们努力练习很多次,但无法保证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就是最好的一次。我在反思,这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卯足了劲儿,就等着最后一刻展现出来,真到了最后一刻,又未必如愿。因为舞台环境、观众反应、个人状态等等很多临场因素会成为可能引发意外的小线索。如果退一步,会不会不一样呢?我捋了一下脉络,发现候场时在化妆间或者幕布后面的那些练习,通常是比较理想的状态,那个时候外在的有观众热烈的氛围,内在的有自身迫不及待的表现欲,最关键,它有着与舞台近在咫尺、既能窥探又能感受还能默默实战却不怕出错的隐秘感。试想一下,其实那一刻的感觉是最微妙的,人和舞台之间,就像是一对分别很久的恋人,千里迢迢赶来团聚,终于要在车站见面了,等待车子进站的时间里,会紧张地理理头发、扯扯衣角,把自己整理得干干净净,时不时地看看时间,盼望着早点见到,又生怕自己还没准备好,满心的挣扎期待,不愿意想象任何不好的情景。如果我们能领会那样的感觉,就应该可以理解登台前幕后的演练效果了,所以,我也不再纠结了,抱着“箭在弦上还未发”的心态,把最后一次当做倒数第二次,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吧。

最后再说说压场戏,周日晚上的“毛泽东诗词朗诵合唱会”,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热血沸腾的团队、一批民族文化的忠诚守护者自导自演的活动。上至半百老人,下直垂髫韶年,都加入了毛泽东诗词的传诵行列,用我们新时代的声音传播经典传统文化。我的初心没有变,作为女性,我始终偏爱他一生中给杨开慧写的四首词,不同的是,我们这次大胆对《蝶恋花·答李淑一》进行了二次创作,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隔空对话表达对革命伴侣的追思,感谢团队编剧左叔老师的金点子,感谢年轻人的精彩演绎,感谢一起努力的团队。

敲完这些字,我总觉得我能用语言表达的少之又少,用文字记载收获和成长的技巧我实在是远远不够,落在纸笔上的耐心也是我需要去打磨的。有人曾经跟我说舞台会让人迷失自己,我希望自己不会,因为每一次的登台都留给我回不去的遗憾和瑕疵,也是让我沉淀下来的秘密。我想永远做一块海绵,求知度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