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我猜是因为我的出走,所以现如今才会收到很多提问,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可供他人参考的指标意义,因为我也有自己的取舍困局,同样我也认识很多比我活得更加洒脱自在的人。
如果我们现阶段留恋的不过是生存,如果换取衣食所需还有更好的办法,我的理想是不上班,但我知道这并不可能。如果换作是你,人生需要面对所谓的取舍,不妨问问自己因为什么动了想走的念头。
01.
第一次动念想走,还很年轻,大概二十三四岁的光景。那一年,我爸即将退休,我还单身。当年的政策,如果还想在体制内谋生,未婚的我必需要回到原籍。
父母的心态其实是两难的,一方面也盼我在谋生这件事情上早日尘埃落定,以免日后再生枝节,他们再也无力出手相助;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不情愿我回到老家,毕竟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怕我一旦落下来此生大概就真得再无波澜了。
而那个时候的我,其实是无所谓的心态。留下来了也行,因为当时还没有太多的厌倦感;走也行,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最终,我没有离开,原因有很多,但现如今回头来看,人生的困局很多时候,是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消磨我们的不是环境的影响、不是命运的左右,而是我们缺乏目标的迷茫。
02.
第二次动念想走,事后再看,其实是一个男人即将步入而立之年,被危机感摧促、焦虑泛化的结果。那一年,我刚有稳定的交往对象,购置了房产,没有成家、没有孩子,没有车,却有一屁股的银行贷款,也开始有所谓的“自我意识”了。
虽然我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功利主义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个阶段,我觉得自己被所谓的“成功”标准给控制了。立在三十岁的关卡前,我按“成功”的标准界定的结果是一事无成。我没有自审能力的觉醒意识,却将问题归因给了环境限制,潜意识告诉自己,或许离开,我还有更多的可能。
略有几年社会阅历的我,并没有冒然地去实践这种可能,而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尝试了几次涉足其他行业领域的机会,但挫败的经历让我冷静了一下来,换跑道可能要舍弃很多已经既得的资源,重新开始缺乏竞争力的我又如何立根。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最大的敌人是丛生的厌倦感。七年生痒,十年生厌。当耳朵里听到的、嘴巴中说出的和手上做成的都不一在一个层面上的时候,人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起初心来。
除了假大空之外,我最为反感的是折腾,而那个时候的我,感觉青春所剩无几、创造力日渐消弥,最担心的就是被日复一日的流程消磨,被随遇而安的满足感架空,总想挣扎出来将自己置在悬崖边,用危机感逼醒自己不可以就此沉沦。
然后,我就结婚了,有孩子了,凭空多出很多责任,随之而后的是很多现实问题扑面而来。我不知道,自己这一次选择留下来,是身不由己,还是胆怯懦弱,但面对已成的结果,再多的讨论也是多余。
很多时候,我们被时光拍打的原因,是我们空有一脑袋的想法,却没有去做的努力和勇气,也没有点醒人生的重要契机,被错失了、被遗忘、被消弥了,我们还是成长了,可是却长成了自己那个最不期待的模样。
03.
第三次动念想走,在外人眼里多少有些可惜,但我自己知道,那所谓机遇其实并不存在。
人生付出与得到,其实并不遵循市场规律,也没有所谓的等价交换。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你所付出的都在成全自己的初心和未来的可能,并不是用以换取当下处境的筹码。
隔了大半年时间,重新再回头来看结果同样如此。我为之付出青春,它给我衣食安稳。长短随缘、多寡看份。身处其中,安守本份地做到最后一刻,离开之后,脚踏实地地走好全新路程。扪心自问,只有一句话:我们两不相欠。
触动我再次起念的同样也是一句话:那又能怎样?
我一再用这句话反复地问自己,同时也反复地问外人眼中的诸多可能,其实每一次得到的答案都在指引我放手。
这半年间,也有人问过是否觉得可惜?我都自负地回答没有,但我心里知道,在那个当下会有一丝丝不舍。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这一丝丝的不舍其实是对青春岁月的缅怀,而不是图那个现世安稳。
当你对所处的环境不抱期待的时候,其实是你所有热情被燃成灰烬的那一刻,再多慰留也只是人生的空耗而已。
我的编辑曾经跟我说,你应该早几年投入去做现在的事情。
他和我都知道这并不可能,我也能理解他说这句话的时候,里面掺杂了恨铁不成钢的怨以及一戳就破的安慰成份。可是我知道,没有此生弯弯曲曲的历程,又怎么会有现在的我在此慨叹的资本。至少在这一刻,我仍然有坚持走下去的热情。
人生很短,有质量的不过十余载光阴。如果觉得不愉快,感觉到被消磨,那就真得不必痴缠了。现实面前,付出的也许永远无法如数偿还,但能保持住那份热情,才能拥有所谓的可能。
如果你已经动念了,那么就不必再去参考他人的意见了。如果一定要我给点意见,我想说的是:扭头走人才是最好的止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