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写东西极短,一两句便成一篇,颇有一点当下“微时代”信息流的风格。到不是自己走在时代的尖端,只是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生历练,想写长也困难。那个时候,文字表述的技术层面,现在看来也不够好,特别是情节驱动类的文字,把握不好表达的节奏,甚至讲不好一个起承转合、抓住人心的故事。
那个时候写东西,特别重视自己情绪的表达,常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翻来覆去地说,现在回头去看当年的文字,总觉得写得太絮叨且没有章法。好在那个时候,接触比较多是广播节目的文案或者片头片花的东西,主持人迷人的声线配上音乐,乍一听感觉没有那么差。
广播属于线性传播,在那个时候没有办法回听和倒带,既不知道听众会从哪一秒进入,也不知道会在哪一秒离开。那些不长的、感性的文字在那样的传播风格之中显得不是那么不堪。这也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写东西还可以。
每个中文系毕业的总有那么点可怜且自负的使命,总觉得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才是最为正统且最体现个人思想和技术实力的载体。2001年前后,我尝试写了一些小说,前前后后写了二十万字的东西,但几乎都是短篇,有一个规划中的中篇也只开了个一万多字的头便没有下文了。
那些小说多半都属于实验性质的东西,将大学里听的课程一一落实在纸笔上,比如两条主线并行、时空交叠之类的。文字依旧是感性的、体验的方向多一些,情节的、推动的不多。偶尔也会跳脱在主线之外,交待一些并不相干的东西。
2005年前后广播进行了新的革新,一些以音乐为主,主持人话语量极低“伴随”型节目不断涌现,甚至出现了类型化的电台。这样的节目对文稿的需求量降至了最低,主持人自己感慨两句就已经嫌多了,还要加上报报歌名、念下广告、听众互动的需求,所以大概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那些电台合作栏目相继都停了。
此后几年,博客、微博、微信、豆瓣、简书等一系列可供人写稿的大用户平台不断涌现,可我还是固守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一方面是贪恋一个清简自便的环境,另一方面大概也是没有勇气放在更大的平台供人检视。
在独立博客的平台上写东西,这几年我养成了很多坏习惯,首当其冲的便是:急。我保持着每天更新的节奏,这就意味着每周至少要写三至四篇的千字文,我需要在生活与生计的缝隙里完成这件事情。很多人很讶异网站是一个人在维护和经营,但事实上我这样做已经快超过15年了。
15年里面这样的节奏让我思考不周全,在自己的平台上,想怎么说便怎么说了,没有审核推荐机制,让我不会认真推敲,只是一味的求快,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说出来,至于是否确切,是否已经做到最好,常常不闻不顾。我的文章里总是夹杂一些错别字,一度将它当作速度写作的“版权水印”引以为傲。
如果时间允许,我会直接在后台写,一气呵成;如果时间不允许,而又一个念头让我不想放弃,我会用手机去记,然后再抽空整理;更多的时候,是我这里才刚刚开了个头,工作和生活就把我拉开,等到有时间再去补的时候,想法和思路已经与当初的不一样了。
这几年写得最多的便是听后感、读后感和观后感,这些东西常常是抓住一个点再发散的模式,我又是喜欢东拉西扯型的文笔风格,写着写着便散了原神,为了救急我通常在最后几句使劲地往回拉,再扣一下题,凑够了字数便觉得任务完成了。这样的文字写多了之后,其实也是无益的。
在网络混迹这些年,渐渐地对自己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我终究还是读书太少,不够努力,喜欢的东西多,靠着天分,上手极快,却又甘于寻常,不愿挑战,没有一件事情做到精益求精。这些年抹出来的那两笔,都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没有对象性,只图自己爽,真正放在一些平台上就会显得这也破,哪也烂,没有一处可以立足的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