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元旦搞“点读活动”,邀来本城的书店经营者在图书馆的大厅里摆上新书设摊,借阅者可以凭借阅证或者市民卡去摊头上挑自己的心头好,图书馆负责即刻编码入库,再让借阅者拿回家读。细想一下,这样的活动其实与在馆中寻常的借阅并无不同,只是会有一种自己挑东西别人埋单的“错觉”。
听说第一天活动现场盛况空前,一来是小城公共文化做得一直很好,渐渐地也形成了喜欢读书,观看演出、听讲座的人群,二来这样的活动也是新鲜,加之也有小朋友喜欢的绘本。我去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日,借得三本书,一本关于无印良品设计的书,一本林青霞专栏文集《云来云去》,还有一本便是陈绮贞的《不在他方》。港台或者译文引进的书通常价位较高,我读艺人文字也是作为他们作品的背景参考,故而极少收藏,所以借阅大概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陈绮贞是我喜欢的歌手,认识她得从久远的一段感情说起。那时候是异地恋,能够见一面并不寻常。曾经约好一起去看的演唱会,却因为临时有公务而不能两人成行。那一晚,隔着手机现场的收音直播,听完陈绮贞整场演唱会。若干年后,我们分手,各自有了全新的生活,不再联络。我偶尔还在听陈绮贞,只不知道同一星空下的是不是也会偶尔会哼起熟悉的旋律。生命里面的很多印迹总是寻常时看不出,但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和场合跑出来,在你心弦上最敏感处撩拨一下,余音久久不能散去。
在这本《不在他方》里面当然能够找到她音乐作品的底色,穿插其中的往复信函如大纲一般撑起整本书的框架,将本来散乱的内容理出脉络,这是不是一个习惯掌控自己专辑主导概念让作品完整丰沛的“老手”惯常的作派?
书中最前面的几个章节算是以较大的篇幅告诉我们,她的关于《旅行的意义》的思考是如何一一出现的。她见过那些风景、经历哪些人与事,在巴黎空心饿肚地捱着那种不真实的场景,在德国天寒地冻里经历重感冒又体验诚信的温暖,在威尼斯老城中感慨生活不便等等。她有哲学系毕业生的思考,很多文字透着思辨性。
可是就我个人的读下来的感受,我还是喜欢从第152页的《日常生活》开始的后半部分的内容,这是她关于寻常生活的内容,台北的早餐店,与外祖母一同生活的点滴,大学时代听过的音乐,追过的偶像等等。细碎寻常有烟火味,但却能从这之中提醇出击中人心的感受,无论是建立在这基础上的音乐作品还是文字。
近来认识一个朋友,是常常码字的人,年内有出版作品的计划,可是最近也不见他有何动作。他一直说,离开周遭生活的环境,才能静下来写东西,而在生计和家庭环境里面,极难有所感受。的确是有这一类的创作者,以“采风”的形式,远离世俗生活将自己逼到一个“不得不写”的境地,用冲突出激活自己的冲动,但也有一些是潜在生活里面的,在看似寻常里面找到不寻常。
关于这本书,我还有一点不吐不快的感受,不知道中信出版社这一次用了什么墨,还是书商物流或者存放不当。这本书没有所谓的墨香,嗅起来是一股子淡淡的臭味,那是一种类似过了黄梅天的老油散出来的味道,闻起来内心里会有一股子说不清的滋味。我不知道这样的感受算不算纸质阅读模式的最佳铁证。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 fullheight="0"]collect#:113624837[/hermit]
左叔:以上为你不完全收录的是陈绮贞在《不在他方》中提及的音乐作品。
陈绮贞,台北芦洲人,景美女中、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
主要身份为独立歌手。大学时常于校园、天桥、地下道、咖啡厅、Live House、书店、垦丁海边等地演唱,多次举办大型巡回演唱会,场场爆满。1998年发行《让我想一想》,其后陆续发行《还是会寂寞》、《Groupies吉他手》、《华丽的冒险》、《太阳》,均获选为年度十大专辑,2014年发行《时间的歌》。
陈绮贞的作品和概念具有独特文化风格,无论音乐、文字或影像,她用独特的方式演绎这一代的许多梦想,很多人说她不只是歌手,更像是艺术家、一个安静的行动者。
不使用Facebook与微博。她的行动、作品和公众形象却默默地深刻影响着华人青年,跨出属于自己的步伐。
作风低调几乎很少上通告,媒体常以“陈绮贞现象”来报道她。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5-8-15
页数: 312
定价: 42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51392简介:
探险家把新大陆都发现完了,现代人只能往内心去挖掘探索。
载体也不再是帆船、马和飞机;而是爱、书信和梦。
一样的是,都需要勇气。
————
以书写铭刻日常,最迷人的不在远方。
十六年,六张专辑、七张单曲、无数次巡回演唱会之后,
陈绮贞的第一本散文集 。
这是一本关于追求的书,
探索的对象是现在,是这里;
不属于过去或未来,也不在他方。
————
歌坛创作才女陈绮贞从1998年发行《让我想一想》以来,始终维持一贯清新独特的风格,长发、木吉他、干净而温柔的嗓音,轻易将人唤进恬静美好的迷人里,词曲绽放治愈之光,风靡华人世界,为一代人留住纯真。除了歌手身分,她亦热爱摄影与写作,对她而言,摄影是“日常加上一些不寻常”记忆的封存,而文字则是更深刻的自我追寻与探索。
这本散文集缘起于2011年夏天她在古巴哈瓦那的旅行,她写道:“旅途中的一切,匆匆忙忙之间,你只能为发生的事,在地图上作记号,而无法立即书写。这些记号的意义,你必须耐心等待时间为你充分显影。”当书写开始,便是显影的启动,唯有写作,让她心甘情愿放手一搏。
三十八篇散文、七封信件、两场对谈、一段问答,记录她以旅人之眼所烙印的风景,和繁多日常里筛选出来的微小意义,只因生命是一种探寻,现实迎面而来的强度,需要平日的温柔来补偿。
————
◆看见
记录旅行途中的思索与观察,有人情的温度,亦烙印着他方的色泽与律动。在哈瓦那每天爬上屋顶看日出、看夕阳;以拍立得相机为遇见的人拍照,留下照片作为礼物;在斯威士兰看着在草原上徒步走远的人、提着空水桶到山坡取水的孩子;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旁,坐看满天飞舞的鸽子;穿梭柏林的跳蚤市场,买了一个吐司架和从没见过的小相机;躺在花莲的产业道路旁,拿着手电筒和观星盘,试图找出十二星座……这些“每一次”,也都是“第一次”,此时此地。
◆日常
随笔,碰触界线或跨越界线的驱力,蠢蠢欲动的文字引领思维探险,是日常,也是非日常,陈绮贞回忆大学住宿的日子、拔牙的体验、台北早餐店的气味、晨起的漫步、阅读的陶醉、聆听演唱会的悸动,以及在音乐里反复迷失与寻找自己的历程,不时流露她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她对台北的深深眷恋。
◆To & From
信件是私密的写作,好像有个对象可以倾诉,又不确定对方是否理解,是以“挟带着不确定的忧虑”。撷录7封2012年《不在他方》剧本信件,穿插文本之间,寄给每一个正在阅读的你。
◆创作路上
灵感缪斯的追寻,每一次提问,都向内心深处行去,关于书写、阅读、音乐与生活节奏,揭露“故事”带来的冲击,同时亦收录陈绮贞与骆以军、詹伟雄、陈德政等作家的对谈文字,完整呈现她的创作历程与态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