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制:猜忌的界限

什么是非理性猜忌?

非理性猜忌,在心理学文献上又被称为病理性猜忌,并非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或者个体的猜忌与事事不相符,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此时个体不仅沉浸在猜忌情绪中,同事伴有其他的某些消极行为。

例如,某位男士对于自己的妻子对生活中见到的每一个男人都暗送秋波,他就可能经历非理性猜忌。他可能不仅不断地想着她与别的男人如何相处,并对她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过问。起初,他的妻子可能会一再保证并不会跟他男人说话,但最后发现无论怎么保证都无济于事,她会变得愤怒和不满,最后真的如他所担心的——离开了他。

另一个例子(这事实上可能更近似于嫉妒的故事)是某女士痴迷于关注自己邻居的生活并将自己的不足面与邻居相比。她可能觉得邻居并不配享有那么多的财富,开始在其他邻里间说些有得没得的闲言闲语,以此作为报复,这在猜忌和嫉妒中都是常见的行为。

情绪控制:猜忌的界限

伴随非理性猜忌会发生哪些行为问题?

1) 暴力

最严重的行为可能就是潜在的暴力倾向。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情况下对女人的暴力事件是出于猜忌。然而,现实的调查发现猜忌和暴力的转化机制并不易发生。

德斯丹诺及其同事们(2006)揭示,猜忌会激发进攻性。鉴于在实验室很难创建猜忌以及进攻性行为,鲜有研究实验证明猜忌必然导致进攻性。然而,德斯丹诺及其同事们(2006)建立了一种具有创造性德方法,辣椒酱作为进攻性武器,给被拒绝的同伴一个机会可以对拒绝者实施报复性惩罚而不让任何人知道。结果他们明确表示被拒绝的个体更倾向于对拒绝他们的人做出进攻性的行为。

他们也发现进攻性也取决于当自尊心收到伤害从而激发猜忌感产生的时候。换句话说,那些并未感到自尊心收到伤害或者自尊心受到伤害但并未体验猜忌情绪的人群比较不太会发生进攻性行为,

2) 跟踪

与暴力倾向相关的是跟踪,一种强烈地控制某人的倾向,不管是试图表明自己如何对对方忠贞不二或者其他更加直接的控制手段。关于跟踪“被害人与加害人观点(2002)”是这么解释的:对控制感的需要是跟踪行为的核心特征。并且个体会伴随体验到焦虑,愤怒和猜忌情绪体验。

3) 报复

另一种指向他人的进攻性行为是报复性惩罚,不一定是暴力倾向的,但可能比进攻性暴力行为更加微妙,比如传播流言蜚语。事实上相较十几年前较为有限的传播途径来看,这个充斥了社交网站的现代,这类报复性惩罚行为简直太容易了,只消几句简单的具有伤害性的评论就能达到目的。报复行为通常只会将状况推倒更加难以解决的境地却并不能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某个对妻子存在着非理性猜忌的男人有妻子的脸书账号密码,他登录上妻子的账号,用她的名义对她的异性朋友做了负性评论,情况会如何?

4) 反复地谈话和质问

另一种常见的与猜忌相关的行为是反复地就同一个导致猜忌的话题谈话或者不断地提问来明确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是否正确。面对这种提问最大的问题是并没有什么东西能证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所以个体只能不断地提问,却永远也无法得到想要的答案。

5) 不信任

猜忌的另一个结果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另一种让人不愉快的状态,对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毫无益处。

非理性猜忌的诱因

1) 担心失去

最常见的非理性猜忌的特点是担心失去。这种失去可能是很多形式的,但通常最终都能归类到权力的失去,自我价值感的失去以及自我感的失去。权力的失去意味着让自己的竞争对手比自己更有经济实力。我记得几年前泰得・特纳曾经说过那些顶级大富豪们害怕那种大量的不间断的慈善捐助因为担心失去在这个世界上长居富豪榜榜首的位置。他还指出这些富豪们一直认为如果捐助的数额都一直这样他们的财富能总体上他们之间的差距不变,这样他们在做慈善家继续行善积德的同时也不用担心会失去已有的影响力。

也许因为他们将他们的地位视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而这部分价值感的丢失是人们非常害怕的。最后也是第三种类型的丢失就是丧失自我感,这种类型的人比如一个人男人以支撑自己的家庭为己任,而失去他的妻子和家庭对他而言即是最可怕的事情。

2) 匮乏

当个体在与某人的比较重或者某个人物标准对照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猜忌或者嫉妒。来自西北大学的研究者们(德斯丹诺及其同事们,2006)发现受到威胁的自尊心是发生非理性猜忌的头号肇事者。当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建立在某个外界事物上,如某段关系,他们可能更容易发生非理性猜忌因为由外界事物建立起来的自尊心更难以维护。而那些自尊心建立在爱以及自我接受基础上的人群则对于自尊的失去并不会那么易感,相应的,就不那么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

3) 对感觉的恐惧

尽管我们都不喜欢不愉快的感受,很多持有非理性猜忌的人可能更家害怕那种被拒绝或者被背叛的感受,所以他们采取的极端的行为避免与这些感受想路相逢。他们很不行,他们的猜忌行为可能反而让那些不想发生的发生了。这种对感觉的害怕和敏感可能来自于早期经历比如童年时期被抛弃或者之前遭到某个配偶的背叛等。

4) 幻觉

对有一小部分有猜忌问题的人群来说,诱因可能是基于幻觉的。这种情况下,就说明个体可能有较为严重的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等重症精神病。明确非理性猜忌和妄想之间的区别是有幻觉的人是否坚信自己认为的是事实。一个非理性猜忌的人更可能会说,“我知道我不理智是个问题,但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我就是这么感觉的!”

5) 迷恋

对于另外一小部分人来说,诱因可能是基于强迫症(OCD)或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某些强迫信念。在这些人身上,以上的猜忌诱因如担心失去,匮乏以及对感觉的恐惧可能同时发生但他们都被包裹在强迫症中。这类人群依然还有自知力,但可能同时还有“被高估了的信念”,也就是说他们可能越来越不能认识到自身猜忌年头中的非理性。

如何处理非理性猜忌?

处理非理性猜忌的方法取决于其诱因:

1)重症精神病

如果猜忌是幻觉式的,非常有必要接受精神分析和药物的帮助来控制幻觉。罹患强迫症或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人群至少也需要接受认知行为治疗(CBT),而冥想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2) 匮乏

对于匮乏引起的猜忌,则需要处理个体针对自尊心和自信心问题。对有些人来说,很直接就能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低自尊心自信心引起的,这种情况使用认知行为的学习工具就可以处理非理性思维,且效果明显(见作者其他文献。)对于其他未能认识到这是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的人来说要困难一些,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对自己很满意。对他们就需要做更多的处理让他们能多地跟自己的内在沟通。

3) 对感觉的恐惧

因对某些感觉恐惧,而采取极端行为避免与感觉相逢的人群需要学会如何处理悲伤。他们可以从认知行为疗法中获益明白如何处理悲伤,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对感觉的不理智恐惧。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曾经有过悲伤体验却未曾解决的。

比如,某女士曾经有过一任丈夫对自己不忠,而现在她现在又对自己现任的丈夫过度猜忌,即便现任丈夫找不到可供猜忌的理由,她也许只是之前的悲伤情绪没有处理干净,而通过猜忌的方式在她现下的关系中暴露了出来。

4) 害怕失去

处理害怕失去的诱因与处理对感觉的恐惧很相似。主要的区别是害怕失去是指向未来的,也就是个体感到悲伤的事情当下还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也从之前的悲伤体验中找到痕迹。如此,处理非理性信念和学会面对悲伤就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Davis, K.E. (Ed); Frieze, I.H. (Ed); Maiuro, R.D. (Ed), (2002). Stalking: Perspectives on victims and perpetrators, (pp. 237-264). New York, NY, US: Springer Publishing Co.

DeSteno, D., Valdesolo, P, and Bartlett, M.Y. (2006). Jealousy and the threatened self: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the green-eyed monst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626-641.

Withey, D.L. (1907).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141-142. Review of: Gesell, A.L. (1906). Jealous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7, 437-496.

 

原作者:Monica A. Frank
译者:Sherry
原文链接:http://www.excelatlife.com/articles/betrayed.htm
申明:本文已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原作者和译者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出版事宜请与sherry洽商。
图片:张独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