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想要翻越过去,除了毅力和勇气之外,多少也得拿出点真诚来。
“靠谱”,应该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了。一个“靠谱青年”的标签,便可以轻易打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成见。年轻人碰到没做过的事情,会主动跑来问,这件事应该如何做,哪件事应该怎么办。现如今虽然难得,但也不鲜见。
遇上“诚心发问”,“老甲鱼”们多半是不会厌烦的,除非既没有思考过,也没有琢磨过,只想“抄答案”、当“伸手党”,否则都会点拨一二的。这个过程,对彼此都有所裨益。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有些难题的答案,是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慢慢清晰起来的。有了前辈的经验壮胆,总好过“白手起家”;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打破思维定式的僵化,也有了可能。
最担心害怕的,是那种问也不问闷头就干,干对干错也不管,糊弄一下就来交差的。真的弄错了,让“推倒重来”,就开始撒泼打滚,撂挑子不干。实在是没有办法补救了,就两手一摊,怪别人不早讲。确实是没人“天生就会”“自然就懂”,有吃不准的地方是极为自然的事情,这也正是为什么“问上几句”“交流一下”总归不会错的原因。
“靠谱”,体现在诸多细节上,“守时”可能是其中最微乎其微的,但又极容易累积为成见的一个评估点。大学“上早八”遇上占名,但凡教授念一个人的名字,讲台下能有三五个答到的,不管是不是“靠谱”,至少平时人缘还说得过去。若是摊上事情,连个“扯扯袖子”“通风报信”的都没有,都是一水儿等着看笑话的,那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外界观感了。外界有刻板印象,有时候也怨不得别人。都是人心换人心,人情还人情,没点真诚,少了互动,还真是吃不开。
“靠谱”也是一体两面的,不能只要它的好,还要认下它的全部。选择大品牌大公司,要的是信誉好,有保证、能托底,但流程繁复、价格不菲、店大欺客的另一面,没了退路的时候,也只能忍着。街边的柴火铺子,确实有种种值得诟病的“野路子”,但关键时候好使的“人情味”,也是打破成见的另一面。人也贪不得,不能既要、又要、还要、硬要……要个没完,彼此交集,能有个“真诚”,就足够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点成见不要紧。说是这么说,但萍水相逢是常态,三年五载是极限,有点毅力、勇气与真诚,劝人还是早点拿出来为好,毕竟谁同谁路遥嘛?谁与谁日久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