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觉得丢脸,如今未必是“坏事一件”

文图 / 左叔

在不同的场合里,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起过:《花儿与少年·同心季》里,张晚意真是个“妙人”。在最近上线的《大结局》里,他在与李沁的1v1谈心片段中,讲出了击中打工人心声的“牛马三行诗”。#花少三行诗 词条也因此在热搜上挂了许久。

“能不能干?能干;能不能干好?也能干好;想不想干?不想。”他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反感综艺节目的“套路”,也在尽自己的可能性,抗拒煽情的“伟光正”,有内娱圈子里不太常见的“活人感”。这种东西,在某些群体里,也是极为珍贵的。“活人感稀缺”,类似的话,也曾不止一次地讲过。

某些群体里,“讲真话”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最大的问题是容易戳穿“皇帝的新装”。说破天去,顶多也就是“内涵”一下。但外人想要Get其中的深义,还得有点“内涵”才行。“媚眼抛给失明人”,一鼻子的灰碰多了,大家最后连“内涵”也不高兴了。

你好我好大家好,逢人只讲“场面话”成了常态。讲多了,就成了融入血脉的技能,有些人随便开口,都是一套一套的。确实“没毛病”,但也“没营养”,指望这些“假大空”能够撼动人心,跟“缘木求鱼”有什么区别?人人都是如此开口,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语境,仿佛不“如此说”,就会“犯天条”一样。不会说的,索性闭嘴,装聋作哑。

#花少三行诗 能做成词条,挂在热搜上,应该也是讲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群体心态。对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心态上是“被动”的。说起来,虽然是“不怕事”的,但在行动上却表现为“不揽事”“不惹事”“不担事”。那种呈现为积极性、主动性的激情,被“不配得感”消耗、磨损,靠着一种从现实中“抽离感”才能保证自己不去较真、不去沉沦。

如今,可能会有一种消极的认知在蔓延,也许会认为眼下并不是“干事创业”相对宽松的环境。做事情,“成与不成”并不是第一位的,“合不合规”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干不成事”,若是“合规了”,流程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也可保“一世太平”。如果眼睛只盯着“做成事”,过程之中有若干瑕疵,被人捉住了“小辫子”,反而会深受其害。

对“人生赢家”的理解,有些人已经不再是“提得早”“爬得高”“挣得多”了,能平平安安地“全身而退”“领回年金”“多活两年”成了新目标。“发配宁古塔”“数砖咸福宫”……这些以往觉得丢脸的事情,如今未必见得就是“坏事一件"。相安无事三五年载,也是某些人求之不得的好事。

非常能够理解做成一件事的那种美好。未必要有“兑现物质”的功利回报,自我激赏,也是苦难人生里的一颗糖,它与每个人的获得感相关。如果没了获得感,各位的自我价值实现,又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