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娄欣叶
“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就变成了1903元。”近日,不少媒体都报道了年轻人通过反向“算法驯化”来对抗“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面对“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他们在评论点赞中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所谓的“人设”来影响算法推送,甚至使用相似头像、随机昵称等“匿名策略”,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这些无奈之举,对“大数据杀熟”问题的苦不堪言,是对公平、透明、安全的数字消费环境的满满期待。
期待法治体系更趋完善。加强算法推荐监管,我国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关法规,规范算法推荐服务,全力保障用户权益。完善法治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大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精心构建起严格的处罚机制,强化监管部门的技术实力,配备专业的团队实时进行监测和分析算法推送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置。
期待算法机制更为透明。推动算法推荐创新,平台企业毫无疑问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大大方方地公开算法推荐的基本原理和关键参数,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清晰明了地知晓为何会收到特定的推荐内容。建立健全公平性审查机制,坚决杜绝算法因偏见或歧视而产生不公平的结果。积极鼓励平台企业运用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和更为公正的推荐算法,切实保证不同用户群体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服务待遇。
期待各方参与更为积极。促进算法推荐发展,大力推动互联网行业组织制定算法推送的自律准则,积极引导企业自觉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全力提升公众对算法推送的认知和监督意识,热情鼓励公众对不合理的算法推荐行为及时进行反馈和举报。建立起公众参与的评估机制,让消费者的声音能够在算法的优化和改进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
反向“算法驯化”,虽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应对策略,却深刻地蕴含着对公平、透明、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的满满期待。唯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这一美好期待成为现实。
刊发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 | 反向“算法驯化”,无奈之举中的满满期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