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错”,最终成了唯一的选择

文图 / 左叔

午休的时候,去附近的新美术馆转了转。刚开幕那会儿人头攒动,曾经动念想去开着的,但想了想,还是没有去“扎闹猛”。人潮涌动时,有特展可看,自然是难得一见、共襄盛举的好事,但人潮退去之后,再去看看常设的展览,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说实话,新美术馆偏向“清水”的装饰风格,确实适合在内景里安排上“枯山水”,内场也最好是“人少之又少”的状态,才好看。不过,整体调性上也是过于“素”了一些,“素”到连电梯、洗手间等此类公共设施的指引都不太容易找到。退一万步,毕竟还是公共场所,有些尚为基础的细节还是要再“抠一抠”才好。

新美术馆里最让人觉出是设计点睛之笔的地方是中庭,“本白”的环境色衬着黑色曲折的楼梯盘旋上去,阳光透过玻璃天幕落下斑驳的光影,很容易让人想起苏博东西两个场馆均采用的“元素”。就像后世的写作者,很难跳过前人的经典之作,最终选择从经典中“化”出一两句为自己所用,既巧妙地做了“关联动作”让人联想到“经典之作”,又没有完全地“照搬照抄”,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指纹密码”。

如果文化场馆间的气质调性有高下之分,除了各自的体量、收藏的展品之外,大概就是在一些常常极易忽视的细节上的落差吧。当然,这些未必全然是坏的,没有或者找不到,也总比现在放上一个调性完全失和的指引牌要强上许多。

跟很多事情一样,曾经有过很多不同的选择,但最终还是“不出错”成了“尘埃落定”后的那个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