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
—— 刘未鹏 《暗时间》
文 / 左叔
昨天其实是完全有理由“断更”来着的,但是一觉睡醒了之后,想想还是爬起来把#日签#这个坑给填上。因为我知道自己身上的惰性,一旦停下来了,可能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重新捡起来。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远比在那“艰难一刻”扛过去要多出更多。
虽然到了昨天晚上,吃完药退了烧之后,依旧是昏昏沉沉的,面对的“随机选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起,但是凭借着“本能”,我还是将所能想到的东西即时记录下来,又花了点精力顺了顺,虽然从点、题立意上看,确实写得不够好,但也算是凑满了800字以上,维持住了“日更”。
刚入职场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不怎么会写的题材,光在脑袋里想,迟迟不敢动笔,就在那边干耗着。后来时间窘迫,常常同时要多进程开几条线做事情,也容不得自己再有如此奢侈的浪费。逼一把自己,也会找到一些新的解决方案。
那个时候,被逼到没有办法。碰到不会写的题材,第一时间就是把所有能想到的字句,不管它是否逻辑通顺、是否放置合理,全部一股脑地堆上去;所有能够找到的素材,可以借鉴的体例都翻出来看一眼。
有时候堆完这些素材,就已经在不断的刺激之下,有了想要表达的冲动了;有时候实在太乱,无法找到逻辑链条来,就放一放再去理一理;有时候理着理着,思路就在这些杂乱无章的素材之中,慢慢地浮现出来。
现如今回头看看自己这些年的积累,其实还是挺感谢自己在无数次想要懈怠、想要放弃的时候,逼了自己一把,无没有想法和思路的时候,凭借着“惯性”去维持的动作,才得以形成一个不断档的状态。
人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处于特别好的状态之中,在状态不佳的时候,尤其是面对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任务的时候,如何凭借相对“职业化”的办法,来解决创造力不佳的问题。人还是有潜力是可以激发一下的。记得小时候写作文的,凡是留着周末回家去写的,总是拖拖拉拉一直弄到最后才能交上,凡是在考场上让写的,不管怎么样,交卷前都能凑出一篇来。
迟迟不动笔,永远只是一张白纸。只要是动笔了,终归有办法凑出来一篇来的。这是“有”与“没有”和“好”与“不好”的区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