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走一遭,谁没在别人的舌尖上滚过

太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你的生活就永远是他人欲望的合集。
—— 马克·曼森

文 / 左叔

人在世间走一遭,谁没有在别人舌尖上滚过。

此类言论,初听一定会“炸毛”。久了、多了,自然也就习惯了。若是能够过得了“心底无私”那一关,人就会变得更为坦然一些,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了,也就能够摆脱掉被周遭言论“左右”的命运。

之前在项目组工作的时候,就曾遇见过类似的事情。项目组前期,新任职领导迟迟没有到位,只有一位副职临时主持工作。按照工作流程安排,前期整个项目组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普遍组织了一遍人员的谈心谈话。

项目做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新任职领导到岗了。也没有跟大家有过多的交待,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叫了一位随行人员,又回到项目点重新做了一遍谈心谈话。这个安排,其实大家是“颇为不解”的,包括我在内。

项目后半程,时间紧、任务重,很大一部分压力在最后总结性的文字材料上,为什么还要将非常有限的“人力资源”浪费在根本就“谈不出来什么”的“规定动作”上呢?“不解”得不到回应之后,项目组里自然就会泛起一些“瞧不上”其能力的负面评价。

当然,“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最终还是揭开了,新任职的领导其实也是“领了任务”来的,只是这个任务是以“口头”形式下达的,而又不便让项目组的其他人都知晓其中的“来龙去脉”。到了这个时候,那些“瞧不上”的负面评价自然也就跟着“烟消云散”了。

人与人之间,永远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些在逻辑上略显“反常”的动作,往往是因为实施这些动作的人,接收到的信息要比那些表示“无法理解”的人要多。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世上会有一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甘愿顶着“恶”的名声,仍旧要去做的事情,自然有他自己底层的逻辑和决策的依据。

将逻辑“倒推”回来,当我们变成了被“非议”的对象,自然也会陷在“难捱”之中。毕竟,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去解释,去争辩,但有些事情往往却受限于种种,根本没有办法跟别人说起。一个人是不是足够成熟,足够笃定,往往就在这件事情上有了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