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很多有趣的人都消失了

若不自燃,便只有漆黑一片。
—— 大岛渚

文 / 左叔

朋友圈很多有趣的人都消失了,就连孜孜以求、时常刷屏的微商和中介都少了很多。

他们像森林边缘的鹿一般,极为机谨地划定好自己的安全区域,以“分组可见”或者“三天可见”的方式,将自己隐没在“熟人社群”之中。

他们的朋友圈,没有生活、没有调侃、没有抱怨,甚至没有多少真心话。除了这些,还有“系统自动转发”的某某公众号的推送,“不着一言”,多说一个字都是对一个人精力和原神的消耗。

我依稀记得,在朋友圈刚刚上线之初,很多人会在里面晒自己的生活,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票根,吃过的美食,甚至爱过的人。当然,也有日常晒娃的,粉嫩肉乎的小手小脚。也有借此“官宣”恋情或者“公告”步入婚姻的,晒恩爱,晒腻兴,晒执手相看。

这些内容,总是极容易打破我对一个人的刻板印象,除却面对公众的那一面,一个还有自己的生活、志趣和爱好。扁平的人,借此立体起来,变得血肉丰满。跳舞的、练字的、打球的,隐没在“公事公办”的接触之外,又凭空多出许多共同的交集。

然后,微信好友越加越多,熟悉的,不熟悉的,也都纷纷加上了。卖菜的、修鞋的、送奶的、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物业经理、房产中介、单位同事、上司领导……

于是,朋友圈里未必“住”的就是“朋友”了,多半是有过交集,知道是姓氏名谁,却又没有真得走到可以“掏心剖肺”那一步的紧密关系。

再想发点什么,就开始有所顾忌。宜不宜,当不当,会不会被人误读误解,甚至被别有用心都留存下来,成为日后被“网暴”的导火索。失掉了“隐身”的随心所欲,暴露“围观视奸”之中,所有合理的事情都有可能变得疙疙瘩瘩,令人不适。

彻底沉默吗?把无趣当作生活的全部吗?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人与人之间的吸引,是一团火照见另一团火。你不“自燃”,自然就不会被“隐没深海里”的同类看见。

生活总要有些缺口,有趣总要有所体现。有些人会去其他平台找“树洞”,有些人会在私下的“小群”里面“夸下海口”。有些荒唐,有些失当,但又何妨。

事事严丝合缝,句句推敲斟酌,那不是生活,是工作。可能有些人的工作,也未必能达到事事严丝合逢、句句推敲斟酌的标准。退一步看,那又何必强求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