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故事,多年之后又要怎么讲?

整洁简朴的房间带有礼拜日的意味。窗边,微风轻轻吹拂着干净的打着补丁的帘子,送进新翻的泥土和野生苹果的气息。
—— 威廉·福克纳 《八月之光》

文 / 左叔

上一次,有这种“空拍感”的,还是六年前。

十个月的赋闲在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肉身和灵魂在其间找到了新的倚重,又在过后不停地校正方向,以期迎来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轨迹。

+7之后,凭空多出来14日。除了需要出门承担一些零星工作外,其余的时间,整个人的身心状态其实与假期无异。虽然“生物钟”依旧如故,但整个人的状态却是懒懒的,不想接手任何需要耗费“元神”的事情,只想将自己整理整理。

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感觉一半的时间都在忙一日三餐。原先“一日两餐”的计划并没有实施,毕竟早晨七点就开始了一日的排队,能量消耗启动得比较早,“一日两餐”终归是熬不住的。

不喜欢“这顿剩到下顿”的伙食安排,于是每餐都是起锅热油全套操作,想偷懒一下都不行。

以前不是每餐都做饭,总觉得买瓶料酒可以用好久。这段时间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厨房里的瓶瓶罐罐空得特别快。就连平时用起来,感觉不是耗费得特别厉害的色拉油和生抽,只是经历了14天时间,已经空下去一大半。

看来21天的“动态储备”量还要上浮调整,才足以应付“预估不足”的问题。

这段时间,大家都养成了囤物的习惯。自认做得最为“英明”的,是赶在10日前囤了一磅的咖啡粉。上个月28日下单的“云南豆”一直卡在物流上,到了这个月的10日还是没有到货。思来想去,还是担心物流卡住到不了手,最后还是找了熟识的咖啡店,囤了一磅咖啡粉。

好在,后续在这个月的中旬,物流还是短暂地恢复了一下。那袋“云南豆”历时半个多月才到手,这才又把“命”给续上。以往令人艳羡的“包邮区”优势,在这段时日里荡然无存,也让很多人无法适应这样的状况。

断舍离、极简系、侘寂风等等这些物质极度丰富后才孕育而生的生活理念,在当下就显得特别不着调了。我不知道,当下的迷局和困顿,拉长时间跨度再看,会不会有更为清晰的脉络和方向?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到底是在哪一步没有赶上?

有些事情经历了,会有无声无息的方式扎根在一代人的群体记忆里,就像我的父辈们永远都活在吃不饱的阴影里面一样。

那是他们十三四岁还很懵懂时的一段人生经历,成家立业后讲给尚且年幼的我们听,但我们却无法理解为什么如此香甜的山芋和胡萝卜是不好吃的,感觉像说故事一样。

而眼下的故事,事后多年之后,又会怎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