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所有的“回馈”,都变成驱动自己往前的力量

爱未必会因为没有回应而死掉,却一定会因为反复失望而衰竭。
—— 独木舟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

文 / 左叔

说到底,探讨的还是“正向激励”的问题。人生艰难,我们需要内燃动力才能负重往前。感情之事如此,事业、学业、兴趣、爱好,多半也是如此。

就拿写稿这件事情来举例,第一步当然是先磨磨笔,将自己的语感和表达练到流畅,尔后呢?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定在哪里,就会失去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或者方向,停留在“关起门来自己琢磨”的瓶颈处,实现不了突破。

在某个体系内写稿,抛开应付日常上传下达之外,自然也会希望自己写的文字材料能够登上更大的“平台”,变成某个大领导嘴巴里讲的话,或者被上一级乃至上上级的“平台”转发”“刊载”“采纳”。这个结果会有非常浅薄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获得感,会鼓励一个人跳出自己所身处的局限,去思考更高视野中的价值取向。

这个过程也有万般艰难,很多人在起步阶段就打了“退堂鼓”,尤其是一遍一遍地退回再改。更可怕的结果,往往是改了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之后,又全部推翻退回到“初稿”的结果,更容易让人觉得职场充满了“琢磨”和“空耗”。总觉得“改”就是“反向”的,其实真正的“反向”是“石沉大海”,是材料写完了,领导放在一边既不看,又不用,自己脱稿去讲。

跨过这个阶段回头再看,反复修改的过程确实也是“磨”。不过是“磨”出一个人看问题是否还能再有不同的视角,“琢”一处表达还能不能更加精准。好文章确确实实是“改”出来的。材料一天不出手,所面对的也是时移事易的外部环境变化,“改”同样也是极为必要的,复盘为何而“改”同样也是迅速提升写作能力的便捷通道。

除此之外,也有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涂抹两笔之后也会期待自己发表。我是从纸媒时代过来的写作者,也曾经历过一篇两万多字的短篇小说修修改改一年多才发表的艰难历程。但是反复退稿修改,作为写作者可以从编辑的修改意见得到很多的“正向”反馈,对于自己提高驾驭能力也是非常大的促进和提升。

最近几年,我也会有一些文章刊发在传统纸媒和网络平台上。相较之下,纸媒还是矜持和审慎的,会给出比较中肯的修改意见,而网络平台相对随意一些,因为时效的关系,往往推敲得并不充分。偶尔发出来之后,自己回头再看,也能发现一两处做得不够精巧的“破绽”。

在没有外力的驱动成长的情况下,在“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都不太会可能得到明确回应的环境里,人可能还是需要自己去“复盘”和“自省”吧,自己刊用的稿子要“复盘”,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其他角度;没有刊用的更要拿出来“检视”,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何处;至于那些别人刊用的稿件更要学习如何去“拆解”,“琢磨”出平台的“口味”,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凡做过的事情,都会面对“回馈”,但如何将这些“回馈”,变成驱动自己往前的力量,那就看各人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