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容缺受理”既检验能力又考验初心

文 / 娄欣叶

近日,苏州一家物流企业将一面写有“为企业排忧解难,尽职尽责办实事”的锦旗,送到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交通窗口,为工作人员采取“容缺受理”工作机制帮助企业破解难题“点赞”。

推深做实“放管服”,近来“容缺受理”这一字眼,在苏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既“高频”又“亮眼”。今年以来,苏州太仓就通过“容缺受理”服务,有效推动外资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新发展外资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4%,发展势头强劲。

所谓“容缺受理”机制,就是针对那些具备基本条件、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行政审批事项,职能部门可以“暂时性容忍”办理,办事群众和企业只需在相应时间内补齐相应材料即可。换句更为通俗些的话来解释,就是“手续暂时未齐,申请事项可以先办”。对于企业和群众来说,这可以说既是实事,又是好事。

将实事做好,“容缺受理”检验的是业务能力。允许企业和群众以“承诺后补”的方式,提升行政效率,需要职能部门综合考虑疫情影响等外部形势,准确地把握相关政策尺度,依法依规地履行职能。面对新问题“不犯怵”,能够熟练地运用政策法规积极思考应对;面对老问题“不怠慢”,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工作流程,用过硬的业务能力将实事做好,迎接“容缺受理”机制的检验。

将好事做实,“容缺受理”考验的是为民初心。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不搞花架子工程,需要职能部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将群众冷暖看在眼里,将企业困难放在心上。面对申请,主动“换位”,提前介入服务,梳理流程环节,积极跟进解决;面对缺项,积极“补短”,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强化审批窗口与监管部门、属地政府的联动,以火热的为民初心将好事做实,经受“容缺受理”理机制的考验。

政策虽好,重在落实。对于企业和群众来说,“容缺受理”机制是一项为民务实的好政策,对于职能部门而言运用好“容缺受理”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检验业务能力,又是考验为民初心。优化营商环境,擦让金字招牌,让我们一起期待苏州未来还有更多既经得起检验,又耐得住考验的创新实践。

刊载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 | “容缺受理”既检验能力又考验初心

延伸阅读
苏州日报 | “容缺受理”化解企业难题 苏州交通推深做实“放管服”工作
苏州市人民政府 | 太仓市完善外资登记服务链 优化“太舒心”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