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个错觉,大家都在看着我。什么时候没有这种错觉了,或许才是你真正清醒的开始。
—— 陆拾一
文 / 左叔
电视剧里常有类似的桥段,出现某个回忆的段落里。某个小男生总是爱捉弄某个的小女孩,然后有人将这样的行径解读为不自知的喜欢。
小女孩自然是意识不到小男生是喜欢自己的,每天被恶作剧搞到头大,早已经是不堪其扰的烦了。可能小男生自己也无法意识到,只是本能引导着他乐此不疲地做着这些,日后看起来无聊又可笑的事情。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其实只想说明一件事情,就是受到关注这件事情,其实同样也是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有些关注是好事,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自律、维护形象、克服惰怠、努力向上,但有些关注就很容易让我们迷失、厌倦、虚荣或者陷落在某种臆想之中。
让自己发光,成为周围人眼中的焦点,虽然是未必人人都想的事情,但偶尔获得这样的待遇,其实还蛮容易满足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心理诉求的。但如果本末倒置的话,是容易让人迷失心智的。有些人为了求得这样的结果,会剑走偏锋最终养成了“显摆”的行为模式。初接触下来,会由衷赞叹;久了,则会翻白眼。
这是其中的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对于别人关注的臆想。决定去做一些事情的,首要考虑的不是自己想不想,这件事情做成了,有什么方面可以对于自己的促进和提升,而是做这些事情别人会怎么看,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这些问题考虑得越深,越细,手脚便被捆绑得越紧、越实,最后就能“不得动弹”。我觉得也不是一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但还是要区别很多事情私域和公众的边界。与他人利益相关,考虑的细一些,顾及一些别人的利益和感受,可能更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但是,如果自己的私事处理得也是如此的谨小慎微的话,那就彻底地跑偏了方向。
还有,我觉得受到关注这件事情本身有几个要件:一个是人,一个是事儿,这两个要件是不是同时都具备吸睛和传播的能量。占据不一样社会地位的人,拥有不一样的关注度,我觉得这个道理在任何一个“金字塔”结构的领域都是一致的。另外就是正在做的这件事,本身是不是具备新鲜度,是不是影响到周边人。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正在做一件跟别人“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私事,其实是真的没有那么多人会闲下来关注你,盯着你。
之所以你的有些事情会被别人吃瓜,拿出来当成八卦乱讲,很多时候也不是这件事情本身有什么不妥,碍着别人什么事了,而是因为你在某些场域里的,与那些人共同参与的其他竞争、分歧衍生出来的旁枝末节罢了。
想要误会你、抵毁你、八卦你的心早就有了,跟你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半点关系也没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