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道半开的门

每个人都是一道半开的门,通往让每个人进来的房间。
—— 特朗斯特罗姆 《半完成的天堂》

文 / 左叔

前几天,在微信里和一个朋友聊了一些与孤独有关的话题。当然,最后绕来绕去,还是绕不过人的“原罪”。

刚毕业那会儿,听从父母考进体制内,结果没做太长时间。一方面是新人不太适应职场里的“弯弯绕”,另一方面是不想被父母“管太严”。最后就以“格格不入”为借口辞职出来,换了一个离家不算太远的城市,做着跟以前近似的体制外工作。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挺不错的,赶在限购政策前,在一个还算是宜居的城市,买了房,落了户,工作上的事情也慢慢地做到顺手。可是,站到三十出头的年纪,忽然人生就多出了一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来。

一来,是身边还没有一个相伴一生的人。家里催逼着,自己也着急。人一旦过了年少无知、容易动心的年纪,看谁都是差不多的“无感”,内心荒芜久了,不想为了结婚找一个人凑和的想法越是扎根深。

二来,这几年996之类的资讯看多了,担心自己过了35岁还没有转型到管理层,就会沦落在淘汰的边缘,没有“兜底”的体制庇佑,要如何生存且应付房贷的压力。

我不知道,如此的境况在你我的周遭是不是极为普遍。曾经被梦想之光照亮过的小镇青年,躁动不安的心最终选择了“出走”,离开父母既定规划好的人生路径,但却始终没有觅得这条路可以一直走到黑的价值、意义和动力。甚至都没有给他们留好一条可以转身回去的退路。

更多的时候,我们往前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生活的巨大惯性推动着。与自己年纪相仿的人走到哪一步了,好像自己也要跟上,以免落后一样。三十岁的前后,人都会莫名的焦虑起来。被“三十而立”这样的字句催逼着,被周遭人选择的从众生活方式催逼着。

或许,曾经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都没有慌乱过,但一想到面对未来漫长的、不可预知的孤独,反而会有一些心慌,那是一种时不我待、错过不复来的慌张感。

我在那个年纪也曾经“慌不择路”过,选择了一些可能性,也拒绝了另一些可能性,但我还是做出了“落子无悔”的选择。后来的经历告诉我,很多当下的迷茫,往前再多走半步就能看到方向,而你停留在原地,是始终没有办法看见的。有时候,要逼着自己多走那“半步”。

还有,孤独是人生常态,除了学着接纳它之外,还是要懂得适度敞开自己,不闭塞,不决绝,以开放的心态将自己的“门”打开一半,能看看路过的“投缘人”,也能让自己留在“门”内不被人潮裹挟。

其实,也未必要和“投缘人”如何如何,有时候看看与自己差不多的“同行人”也是如此艰难,会让自己多少觉出“众生皆苦”的安慰,瞧瞧选错方向的“歧途人”,也会有“幸好没选”的反醒和庆幸。

半开着门,看看周遭,内心会有一些答案慢慢地浮现,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