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能力或许容易些,但养成秉性却难上很多

我欣赏那种“我先看看听听再发言”的态度,那些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人,这样的人确实不多。
——刘瑜

文 / 左叔

看到今天的日签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很多事情面前,会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执拗地坚持自己顽固的第一判断。我们如此急于表达,到底是因为害怕错失什么?我们执拗地将自己的第一判断坚持到底是担心什么会垮塌呢?

最近和一位朋友探讨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因为,我们慢慢地看到了一些人和事的表层行径举动虽然有诸多相近相似之处外,但实质上都存在着很多各不相同的底层逻辑。这些底层逻辑若是摆在明面上,是没有办法直说的,略微隐晦一些反而会有游刃有余很多。

其实,这些年受媒体环境和很多形而上的事情的反复教育,慢慢地也感受到了,越是堂皇的事情,越是金玉其外的事情,越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否则是很容易被带到沟里面去的。特别是网络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常常会不停的反转、不停的反转,常常第一波观点还在线上,第二波截然相反的观点又已经生成了,人还是特别容易盲从的。

有时候急于表达,并不是想要抢那个“新鲜度”,而是被后面的人事物追赶着,似乎不在第一时间发声就失掉了所谓的立场,被舆论倒逼着根本就没有时间留给一个人思考,尤其是一些摆在明面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需要我们第一时间摆出鲜明态度,先看看,再听听,缓一缓,沉淀一下再发言,基本上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立场上自然会过滤掉与自己立场并不相符的细节,论证自己的观点必定会取舍和筛选出有利自己的实证。刚看《奇葩说》的时候,特别佩服它的“多样性”,但走到第七季之后,慢慢显露出它的“模式化”的弊端。

确实,它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可能性,但最终还是殊途同归走向了形式上的“三段论”,开始要抛梗炸场子抓住眼球和关注度,尔后要立好自己论铺一些现实的思考,最后再如何戏谑还要将落点放在“上价值”上。

除了形式上的趋同之外,在核心观点的输出上也是趋同的倾向。剥离掉外部形式上的花哨之后,虽有正反立场,但在立场之上的总框架的价值观却是一致的。我们如何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第一判断,很多时候可能也看穿了这其中价值趋同的本质。

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其实也是一样的。有能力多角度看问题的人其实不少,但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并且能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人并不多,尤其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