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用会不会爬树来要求一条鱼

文 / 左叔

前几天,因为在“代表通道”讲了几句话而上了热搜的校长,近来解释自己只是说了几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而已,不曾想“一击即中”,成了热议的话题。

可见,一直以来,教育这个话题,在各位的心里已经憋了一肚子不知从何说起的话。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幼崽”漫长的“社会化”过程,父母投入的精力和成本无比巨大,大到“输不起”的地步,大到“不敢生”的地步。

有付出,必有计较。即便父母之爱近乎无私,但在“为你好”的底层仍有“利己”之心。于是,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填鸭式的教育就再所难免了。既有育材的目的,也有尽自己力将来不落埋怨的心态。

现如今人人想说(吐)点(槽)什(教)么(育)的状况,也不能全部归结到家庭的内部因素上,全部推给父母们的“自私”。往外面看,我们还有阶层固化的压力,还有阶层上升通道过窄的问题。

改进现如今的教育,看起来只是“一个点”的问题,但想要整体上扭转,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问题。这些年,我们看惯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改良方案。结果怎么样呢?现在大家也看到了,凡是谁讲一点什么“不是”,在大家心中都有共鸣。

是的,我们成材的“多样化”现如今已经被重视起来,我们也拓展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职业化教育的渠道,即便是步入社会了,还有成人教育、在职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成材,但在这些之中,“爬(高)树(考)”仍旧是具有唯一性的“风向标”。

在这个唯一性的“风向标”指引之下,不仅“鱼”被逼着爬树、一蹦一跳的“兔子”也是必需要“爬”,就连会飞的“鸟”,也不能用自己的“必杀技”想一下子跃上枝头,大家都得给我老老实实地给我“爬”,这就有些尴尬了。

确实,现实生活之中,还是有很多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者处境,最终选择绕过了“爬树”这个“必答题”。但前面,还是有很多门槛等着他们的。“爬树”这个“风向标”会在“应用领域”再设一道“门槛”。

这道“门槛”便是就业、便是职场。职场“敲门砖”是半数以上的硬指标是由“学历”来标记的,而不是有“学力”或者“能力”来标记的,尤其是面对应届生。不仅社会机构如此,具有导向性的一些单位也是如此。

这样的导向,最终还是会让我们看到一些曾经绕过“爬树”这道题的人,转了很大一圈,又重新回到“爬树”曾经指明的这条路上来。或者说,“爬树”背后所指向的“安稳”仍旧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人生归宿”。

我们都知道,不能用有没有爬树的能力来要求一条鱼,所以每次看到有年轻的生命陨落,都会觉得特别心疼,也都在告诫自己要谨慎处理目标设定和孩子自身能力之间的平衡。

可是,每一次一旦仰头看到那棵要爬的树以及未来某种趋向安稳的可能,内心里又会燃起熊熊之火,别人家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自己家的偏偏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