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当地认识的人,定义了那座城之于你的意义

文 / 左叔

以前因为在“垂管条线”工作的关系,跑沿边沿海省份比较多,几乎所有沿边沿海的省份都跑到了。东南沿海自不必说,最远的新疆也跑过好几趟。

反倒是内陆省份,因为没有什么工作接洽的关系,跑得比较少。曾有一度,沿江上溯去游历各座城市,是我心心念念的神往之事。

相对于人文山水、自然风光、旷野荒原,我更倾向于有烟火味、有市井味的城市。普通人的劳劳碌碌,平凡处的起起落落,被换置到陌生的场景里,很像一个将要落笔的故事开头,如电影画面一样明灭闪动,散发出令我痴迷的光泽。

后来,我离开了原先的工作机构,有了一段时间宽裕的“间隔年”,便以“打折扣”的方式,在“溯江而上”的计划中选择了一座城,这座城叫作“武汉”。

早些年,我还在做网络广播节目。可能是因为从“不知百度,无论阿里”的年代就开始折腾,所以在小圈子里还算是有点“浮名”。那几年,曾陆陆续续与北京、上海、武汉、福州的一些电台有过工作上的合作。

在武汉,我曾帮楚天音乐台写过一段时间的节目文案,印象中好像叫《音乐爱旅行》。因此我个人最早的微博认证“头衔”便是楚天台“音乐编辑”。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来来往往之中便与武汉这座城市产生了诸多交集,连同曾经读过池莉笔下的文字也化作心心念念。

那一次旅行的回忆是温暖且饱满的,见到了一些曾经只闻其声不曾谋面的人,当然也因为时间不凑巧的关系,依然会有错过见面的机会,但那一次的武汉之行,一直被我珍存在记忆里,那是2016年夏天的事情。

后来的武汉,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困”住了。如果一座城里,没有你所熟悉的人,虽然有人类共通的情感,但内心里的胶着感极有可能会相对轻一些。可是一旦有了你所熟悉的人,便不再可能拥有旁观者的“冷静”。

过度的关切,常常会给人以压力。说实话,我在那段时间还是相对“克制”的,常常会以透过朋友圈动态的方式去关切他们近况。如果碰上一连数天没有更新的状况,还是会忍不住去“私信”一下。

我有一位从卫视音乐节目“帮唱嘉宾”转型去做外场主持的朋友,我去武汉那次,他因为工作太忙的关系,没能见上面。他在那时,有一段长久“不发声”的记录,还是挺让我担心的。不过事后,我也能理解他“默不作声”的原因。没有工作机会,不知道几时能够恢复,换作是我想必也是“无措”的。

后来,他有跟我粗略地聊过那段时间,既出不了门,也没有什么收入,反倒是有了一大把“多出来的时间”,因此有机会捡起来了过去因为case太多而荒废掉的“健身大业”。去了不健身房,每天就在小区里爬高层的楼梯无数个来回直力竭。外部无法“突围”,那就努力“向内”吧。人在,希望便在。

等到“启封”之日,很多人都说武汉是一座“永远不放弃希望”的城市,而我却将“希望”这两个字一一映射到我熟悉的那些人身上,他们在微末之时的所做所为,在烟火生活里的炽热滚烫,所带给我的触动更为直接、深刻。

武汉,之于我的意义仍是“希望”,但是我的这个“希望”,可能因为他们,而变得与别人并不太一样,它更具象,更寻常,更有一种别样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