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人一直在和自己较劲。长发看久了,要剪成短的;短的久了,又想留长。直的想变卷的,卷的又想拉直。黑的,久了起腻;黄的、红的,久了又何尝不是。人呐,真是内心沟壑难满的动物。
然而这些,终究只是“皮毛”而已,骨子里的“不安”,才是真正觉自己“难搞”的那一部分。比如,投入一件事情,出发的原点可能是提升自己的某项技能,但是对于因此产生的附加值,比如额外的收入,也是愿意笑纳的。
然而,事情一旦做久了,就会怀疑自己的初衷。会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之中消耗掉过多的精力,处在无法停下来的“节奏”里。当初自己何因出发,又想抵达何方,这些问题又开始在心底里浮现出来,拷问自己是不是过于“爱钱”才显得如此“鸡血”,是不是因为“贪权”,才会努力争取“上位”。
人容易被无害的进取心和世俗的价值判断拉扯。努力提升自己的另一个附加值,可能就是地位的变迁、财富的积累,然而在我们潜意识的“道德感”中,往往又有“耻于谈钱”的预设。如果这其中再掺杂着竞争,自己的进步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很多“菩萨心”的人就会更为强烈地怀疑自己,为何要积极向上。
韩国电影《独自在海边的夜晚》中有句台词:成功,失败,这些我不太懂,我只想活得有意思,真正地想要沉迷于某个事物,比如学习,学习最干净。
此生有一两件值得沉迷的,消耗不多,又对社会和他人无害的事情,在我看来挺幸运的。如果这件事情,能够形成某种“闭环”,产生一些“附加值”,并且这些“附加值”能够支撑着自己往其中继续深入,这应该能算得上是进入了“高阶”的节奏了。
小时候,看到很多喜欢花鸟虫鱼的“游手好闲“之人,慢慢将自己的爱好,变成可以经营的小买卖,又在与他人的交流互鉴之中,找到更专更精的“高阶”玩法。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很多事情一旦“成痴”往往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或成为“大师”,或成为“败家子”。
人生中,某一刻忽然有的“警醒”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无论是一时兴起,还是久了起腻,人都在质疑自己的过程之中调整自己的坐标,中和或左或右的偏差。与“成功”比起来,“活得有意思”是一个虚无的目标,但如果你愿意反复品品“成功”二字,便会觉得两者皆可归为“虚无”。
既然都是“虚无”的,此生活得有点意思,不好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