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难事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日积月累的坚持变成了所谓的收获

文 / 左叔

大概一个月前吧,我牵头组建了一个三四个朋友为核心的写作小团队,每天围绕着各类新闻选题“打鸡血”,基本上保持了“日更”的节奏。一个多月过去了,收获还是颇丰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原先一个人做这件事情,没有“同行者”,写着写着就陷入一种没有参照物的“虚无”之中,常常是写一段时间就“休耕”几日,再想“提气”来写,好像煤炉子熄火了再重新引一次火那般麻烦,很多时候息着息着就不想动笔了。

几个人日日在一个微信群里面互相“打鸡血”,讨论出手稿件的得失与瑕疵,“互为镜鉴”倒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办法。有时候,我也会“催稿派单”,催着催着就催出来许多“不可能完成”的结果。群里有人说,过去三十几年从来没有这段时间如此密集地输出过。

是的,很多目标就是日积月累之日慢慢达成的,凡事是都是要积累。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要写一千字至两千字的阅读后,每年到了岁末要做阅读书单的分享,将这些文字整理出来,也有15万字左右,相当于写了一本正式出版物的体量。

除了及时记下来,抵御健忘之外,日日与这些字句打交道,我熟悉了它,它也熟悉了我,再去驾驭它,就不太会有总是“卡在指尖处”的迟滞感,效果也挺高了很多。来了陌生的选题不怵,八百个字体量内的文字,很快便能梳理完。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熟能成巧”吧。

吉尔吉斯斯坦作家钦吉兹·艾特马托夫曾说,人们仿佛不懂得,不论什么时代,他们生活中的无数不幸和缺陷都是源出于一个“懒”字。

回头看看这三四个人的“写作小队”的积累,每个月都有三四十篇的积累,若是撑满一年这个数字也是相当可观的。“万事开头难”,咬咬牙挺过去,“轻舟已过”,再看“万重山”就都是收获了。

然而,人不仅仅有惰性,而且还有瓶颈,某一个模式写久就会觉得无趣,会有无法突破“原地踏步”的尴尬,不过人生总有新的挑战,总有未曾涉足过的新鲜领域。选题上可以选一些自己没有涉足过的写写,形式上可以挑一些自己没有试过的风格试试,总有破解的办法。

就我是个人体会来说,从早年开始编辑文学期刊杂志,到如今在网络上写点时评类的文章,这其间的跨度其实是很大的,慢慢地适应、慢慢地转变,也是一个不断丰满自己驾驭各类文字能力的过程。

很多难事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日积月累的坚持变成了所谓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