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一隅

文 / 左叔

在我看来,孤独这件事情分几个层阶,比较低一些的是身边没有人,你觉得有些无聊,没有互相的消磨,时间变得尤为的漫长,比较高阶一些的,是人群喧哗之中的某一个清醒的睡意,你意识到自己抽离于眼下的状况之外,仿佛看到镜中的自己带着与现场氛围不一致的情绪,冷冷地对自己对视,这个时刻的孤独是深刻的,也是无解的。再多的热闹,也无法抵销你内心里的荒凉。

人是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进而渴望被包容,同时也在拒绝被理解、被接纳、被包容。完全背道而驰的想法,根本上还是在于对方是谁。自己觉得重要的人,自己会拼尽全力去努力;反之,无关紧要的那些,有什么看法对于你而言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这样来看,人的孤独感,只有合适的人才有机会帮助消除。

然而,人的机缘是另一层的无解。“原来你也在这里”是欣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无奈。传统剧作里有更为经典的桥段,青春少女春思无解幽怨而亡前要将自己画入画作中,待日后梦中有缘人借画找线索再还魂来排解这孤独感。现实不可能的事情,戏都敢做出来,人对孤独这个“母题”实在是束手无册了。虽说戏是荒唐的,但感受却是真的。我们的的确确,借由阅读或者欣赏,透过前人留下的作品,隔着久远的时空找到那些难得的悸动与共鸣。

不过,也不是所有前人作品,后人都有机会找到共鸣点。孤独依然普遍。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对于我而言就特别难读。我个人的体验是三番五次尝试,最终都是读不到一半就放弃了。书中有一句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身为写作者,他也是如此的孤独。自己的作品,能够坚持读完的人已经不多了,真正能够读懂的人又能有多少,就不必谈到心有戚戚共鸣的知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