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为城市打造温暖底色

文 / 彭沛

近期,几条与老年人有关的新闻引发热议。“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上海一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同样是“老人”遇到“科技”,有的令人望而生寒,有的则可以温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近年来,围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苏州的科技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民生各个领域,“老人”和“科技”这对组合于苏州,更应碰撞出温暖的火花。

等一等、兜住底,老年人才有安全感。医院实行网上挂号、社保要求扫码付款、银行要求实名认证……我们习以为常的智能生活,或是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在“科技改变生活”的主流视野之外,还有许多“走得慢”的人需要等一等。不“一刀切”关闭传统服务,保留老年人的熟悉路径,为他们的生活“兜住底”,才是“人民至上”的具体落实。

缓一缓、能兼容,老年人才有幸福感。如果说年轻人是科技的“引领者”,中年人是科技的“追随者”,那么老年人呢?苏州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苏州老年人也有拥抱科技、融入时代的需求。科技的发展要保持耐心和同理心,善用技术、用好技术,为他们创造“缓一缓”的条件,老年人才能在“以人为中心”的科技时代享受幸福。

冲一冲、适老化,老年人才有获得感。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苏州去年就开通了“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用“科技”为养老赋能。在适老化改造的进度表上,苏州的政府、企业和社会还要冲一冲,“关怀模式”、“长辈模式”、“银龄模式”……小步快跑,让老年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各方面拥有更多获得感。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科技发展的初心是为人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向善的科技不会抛弃任何人,科技唯有“向善”,才能让每一个前浪、中浪、后浪,从容自在地拥抱明天。

刊载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 | 科技“向善”,为城市打造温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