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简单的事情,因为众人凑在一起而变得复杂

文 / 左叔

人多嘴杂,是我们在生活之中寻常可见的“朴素”体验。跟很多体验一样,我们常常能够感知它,并习以为常,却很少会去深究其中的道理。

比如讨论修改材料,你一句,他一句,执笔者最初的想法被周围嘈杂的声音给左右了。原来考虑周全、自成体系的“稳固”结构开始垮塌,连同在众口“诋毁”中渐渐滋长的不自信一道,最终将一个略有“凌乱”感的文本摊在众人面前。

讨论修改是有必要的,但这个过程中的组织方式也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得有一个主持讨论修改的人,得先让身为执笔者要讲清楚自己最初的构想、立意以及其间被自己否定过的方向;明确参与讨论者要提供合理化建议,而不是只讲自己觉得不妥且又提不出更为恰当的改进方向;要让问题回到执笔者手里,执笔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消化这些修改意见,重新组织语言,按照原始的立意、结构等要素,恰当地将修改意见融入到整体之中;最后,主持讨论修改的人还是有拍板负责的担当,推动讨论修改形成最终成果。

人是社会动物,扎堆在一块的时候,就免不了需要协作。涉及到协作,就会产生协作组织方式,而协作组织方式的优劣,对于效率、成果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小到修改材料,大到治理国家,本质上的区别其实都是“组织形式”上的区别。这次抗击防范疫情,就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组织形式差别较为集中的展现。个体想法与整体效率之间,总有一个关键的平衡点,至于哪一种方式更合适什么样的具体任务,见仁见智。

《豆腐匠的哲学》中有一句话,这世上,即便是极简单的事,也会因众人凑在一块儿而变得复杂。虽然看似复杂,但人生的本质,也许其实什么都不是。

极简单的事情因为“众人凑在一起儿”变得复杂的原因,多半是没有理清楚事情的组织形式,意见太多、缺乏统筹和执行,最终无法推动成效。机制不科学、不流畅导致很多没有效率的空耗消磨了人的热情,进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嫌隙和矛盾,反过来又拖累协作。

看似复杂的事情,本质上也确实是“什么都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将眼光盯在人的“能力”上,但很多问题的本质还是一个人“想法”。一个人,拥有不同的“想法”之后,“能力”是可大可小的。做通了“脑袋”里面的工作,其实也就不愁“手”上能不能出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