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曾经在光线传媒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朋友,发了电影《金刚川》的“提前点映”宣传活动的九图,默默地点了个赞。
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才二十来岁,浙江人北漂,在光线传媒做小编导,做的项目就是我们很多三线电视台都播过的那几档李霞、何炅主持过的“罐头节目”。我们在北京匆匆见过一面,他带着两只乌青的眼窝,陪我在光线公司的楼下喝了一杯咖啡。
认识这么多年里,其实彼此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偶尔聊聊天,大家都忙,各自所从事的领域又都不太一样。从MSN、QQ转到微信,在朋友圈的蛛丝马迹里,我知道他出来自己开了个与电影周边相关的小公司,配合做一些宣传工作。经营状况如何,做得怎么样,都不太好过问。
今年整个上半年,他一直都在沉寂的状态,朋友圈的动态都没有几条。电影院都停了,剧组也没有开工,整个行业都处在一个不景气的状态之中,传言中的那个行业龙头公司的副总裁跳楼是因为不堪压力。这样的消息一出,我更不敢轻易去问他在那个阶段的状态如何。看到他发新动态,心里有杂陈的五味。
电视行业“罐头节目”不灵光的时候,他抽身从光线出来,选择了自己做事;电影行业“断崖寒冬”的时候,他选择了沉寂,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在这个行里面。所谓的改变适应,仍旧是立在现有的基础之上的,仍是要受限于过往积累的。
民国大师丰子恺留下的金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这句话,读起来充满了具有说服力的哲思,可以想要落实到自己的人生里就难太多了。人总是要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变的,没有人可以预见这些改变的结果是什么,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试试”。
从光线传媒这样的公司出来,自己担着生计的责任,不会没有压力,这一点一直在体制内做事的我感触更深一些。平台所赋予的一些外在的东西虽然浮华,但在做具体的事情的时候,确实能够撬动一些资源。
在那样的境况下,别人看中的,的的确确不是你这个人,是你背后的资源,但你是掌握着主动权的,是有选择的余地的。一旦自己出来做事情,常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状况。如果贪恋这一些,人会迈不开第一步,困在现有的格局里面。
一个人常年“承受荫蔽”的结果,是很难“木秀于林”。情势所逼的状态中,永远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时候,多半的时候是心一横,暗暗地叫一句“也罢”,然后一头扎进充满未知艰险的将来里。
祝福他,也祝福每一个想要改变的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