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昨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快递送来两只描金边锤纹玻璃杯。我坐在车子把包裹拆了,检查有没有破损的情况。包裹得严严实实,一路风尘,丝毫未损。
早上洗好杯子泡茶的时候,发现其中一只描金边的釉色落了一点在杯身的纹路上。那是一个极小的点,可能由于车里光线比较暗的关系,没能及时发现。
不影响使用,当然也不至于要去退换。人上了年纪之后,接受不完美的宽容度大了许多,其中的因素可能有一部分与自我认知相关。
从青春年少时蓬勃的姿态进入有所残损的中年,又有何颜面要求万事尽善尽美呢?对世界宽容,应该是从对自己宽容开始的吧。
早餐的时候,滑了一会儿手机。朋友圈里面满屏的教师节祝福,显然是今天的传播热点。要蹭吗?静了静心,发现没有什么强烈的表达欲望。
今年上半年写过一阵“时评”,虽然篇幅都不长,执笔去写不难,但花在前期找选题、确定选题之后与热门要素做链接的精力却非常庞大,需要非常大的专注力。
从四月份起,每天在更新“日签”,却鲜少花精力在“追热点”上。生活周遭遇到的事情,让自己有所感触了,随手记下来一些。“日签”之于我的意义,远大于它的传播价值。
混迹在传播的洪流之中,自认跟在大家的脚步后面写一些东西,既不是我想要做的,也不是我能做得好的,索性就定定心心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做做好。
放眼传播环境,在诸多如管涌一般的、同质化的信息流里面,有几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与众不同”的号,絮絮叨叨地讲一些鸡零狗碎的事,也挺好的。
我读书那个年代,在“严肃文学”领域还是有响当当名气的作家格非,在他的小说《望春风》里有这样一段话:巨大的惯性运动,出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停顿。就像一个人突然盹着了。我们所有的幸福和安宁,都拜这个停顿所赐。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如常之中的不寻常”。人在“如常”之中,是容易麻木的,丧失掉敏锐。因为一些意外的停顿,人反而会有一些空间和余地,能够从容地去感受“如常”,找回那些敏锐感,在其中发现“不寻常”。
一个有瑕疵的杯子,单独放着,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当然前提是你需要有颗相对包容的心;若是和一排同款的杯子放在一起,那个瑕疵就成了一个“标记”,一眼就能识别出它来,当然前提应该是有“不寻常”的敏锐。
有个瑕疵,也挺好的。现在,我能轻易地分出两个杯子来,一只用来喝茶,一只用来喝咖啡,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安排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