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江湖

This Photo @ LeftFM.com

有时候,年少轻狂时做过的梦会有因为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琐碎小事而被再度唤醒。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跟你一样,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需要处理,我会抓住每天晚上准备节目的一点点空档时间,偷偷地瞄一眼电视,追随一部叫着《武林外传》的电视剧。这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多年未曾发生过的事情,我也不曾想过自己会沦落成“黄金八点档”的受众人群。对于这部电视剧,各大BBS上有各路的评说,40岁以上的人嚷嚷着“不知所云”,30岁前后人追随得“不亦乐乎”,其间的是非无须我这里缀言。没有刀光剑影,只有鸡毛蒜皮,这一部满是代沟争议的电视剧,却让我们猛然间想起在中学课堂上掩在课本后面的武侠小说,想起那些沉溺天马行空幻想领地里面的学生时代,想起那些被虚构出来的满是中国传统文化味道的江湖。据说能喜欢这部戏的人,大概都是上世纪7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你我刚好有幸身陷其中。

■关键词:侠客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我已经忘记掉这句话的出处是那部影视作品,但今天在这里引用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说,刨去传奇志怪的硬壳,剥开血雨腥风的外衣,只有人才是江湖的主角,所有的武侠作品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对于江湖里面形形色色的人,如无意外,我们中意和艳羡的大半是那些仗剑天涯的侠客。虽然他们有的像香帅般风流倜倘,有的如郭靖般木讷愚顿,但他们多半天质过人、武功超群、刚正不阿。他们或许算不是传统意义上十全十美的英雄式人物,但他们却以武侠小说的作家赋于他们的平凡人格感染过我们。与70年代前出生的人不同,我们内心中侠客形象的塑造,已经不是书场里面大鼓词唱出的老段子,已经不是胡琴锣鼓唱念坐打的折子戏,它们多半来自印在纸上的文字,投射在屏幕上的光影。在那个武侠小说影视盛行的年代里面,我很难想像会有人成功地逃脱那个气场,每个人或多少都会生出青衫白马,仗剑天涯的梦想,饮马流花、碧血丹心的幻境。时过境迁的今日,那些梦想已远,那些幻境已灭,我们或许只能带着陷在沙发里日渐慵肿地这副皮囊,面对着一部没有刀光剑影,只有鸡毛蒜皮的电视剧开始我们怀想。

■关键词:情义

尽管我们是一路看着武侠、漫画和周星驰的电影长大,生活态度、知识结构、审美取向上都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无厘头”或许一度成为老一辈给我们的标签,“离经叛道”或许一度成为我们自我标榜的招牌,但我们像每一个年代的人一样,无一例外地接受着来由“后来者”的挑战,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虽然对于上个十年的人来说,我们骨子里并不一定是反传统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我们一定是反对固执、坚持人文、坚持趣味的。这其间最突出的便是“情义”二字的认同与演绎。江湖儿女,情义天下。如果说传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从情义入手,纵使江湖险恶,字里行间里面我们仍然可见人性之美的闪光,那么同福客栈里的那一堆鸡毛蒜皮的琐碎未尝不是我们如今现实生活的解构与重现,人与人之的关系仍然跳脱不开“情义”二字的维系,唯一不同的是,后者更接近我们被现实生活打磨过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期待。

■关键词:江湖

其实我们一直会遇到一些只有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就像这个足以让外国人和翻译人员头疼的 “江湖”二字。不论传统版的金庸、古龙,还是现代版的“古惑仔”、 “无间道”,以及这间名叫同福客栈内外的小世界,但凡涉及侠义,大概都没有办法回避掉“江湖”这个概念。其实也有不少的作品试图想对“江湖”作出或真切,或模糊的解释,但时至今日现在,“江湖”依然是一种大家都有感觉却不能明确定义的“东西”。在现实世界里面,你每天硬着头皮面对的“办公室政治”或许远不及“笑傲江湖”权力之争来得复杂,你每天面对拥堵交通的泰然处之本领远比“凌波微步”来得潇洒,但这些却都不是可以置身事外、撇清干系的现实,这或许便我们的风云江湖,我们尚不明确的“侠客身份”。

当我们有幸眺望即将而来的三十岁,或者不幸地回望三十岁前的时光,是选择拖着日渐庸碌的身躯,沦陷现实生活的琐碎里?还是选择重新让梦想灼烫到自己,奔走在动荡的江湖上?或许你可以把你的答案Email给我。节目的最后,我想以周润发曾经在某部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作为今晚节目的结束语,这句台词是“如今的江湖已经不是我们的江湖了”。晚安,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