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惹人发笑的思考,不枉世间走一遭

文图 / 左叔

不要说读多了觉得乏味了,就连写多了也是一样。总觉得自己在一个圈子里面打转。除了涉猎的主题之外,行文的结构模式、落笔的语言风格都是相似的。一个人的标签太重了,即便不署名,多读几行大概率也会知道是谁。

近千篇的日签,在持续“日更”的情况下,所能拓展的方向其实也就那么多,毕竟一个人的阅历和生活都是有限的,眼界和能力同样也是有限的。在植物和职场里面打圈,偶尔谈谈人生,大概就这些了吧,不可能再多了。

即便如此,一个人的文字,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也是会有些许变化的。年轻一点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在描摹什么上比较得心应手一些,在一些细节的把握和刻画上,会舍得下功夫,把写得很细,写得很切合,像工笔画一样。那个阶段的东西,现如今回头看,除了觉得稚嫩了些,还是会感慨,当年的感知和观察,终究还是敏锐的。人无再少年,心与手,眼与口,都再也无法回到那个阶段了。

稍一些年纪之后,会将专注力转向于事理逻辑的表达,有些问题的表达还需要一些“春秋笔法”,需要说得相对隐晦一些,反而会将那些在刻画上表达得特别细腻的风格给丢了。有点像人上了年纪之后,会偏爱说教一样,翻来覆去那几句讲到起腻的车轱辘话。非要将自己的道理,搅和进他人的命运里。

这个阶段的文字,会因为目的的驱动而变得更为紧凑,变得比较干巴,少了吸引人的皮相血肉,读起来不够生动,读多了有些乏味,但在另一个维度上,多一些强辩的骨干和经验的支撑。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工笔与写意的区别了,更像是国画和图纸之间的区别。总想着按图索骥,去揭示点什么。

相信这样的书写,是不会停下来的吧。内心里涌动着的不平,总是会催着人去表达的。不同之处,可能是每个人方式不一样,有些是吃吃喝喝、有些是玩玩乐乐、有些是花花草草、有些是哥哥姐姐、有些是包包袋袋,也有一些是写写画画。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一个人,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外界表达和塑造自己。

来人间一趟,总要留下点活过的证据吧。如果指点江山可以、安得广厦可以、金身不灭也可以的话,那么在字里行间中,留下点引人发笑的思考,可能也不枉生而为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