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成人的行为模式,都能找到童年原生家庭的“阴影”。十三四岁未能获得满足的愿望,极有可能会伴随一生。
愿望的满足,未必最终指向当年“求之不得”的某物,但一定压抑成某种不自觉的处事模式、行为习惯、判断直觉,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无论如何挣脱,无论走到多远,人仍旧会困在那边。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曾经“苦出身”如今大富大贵之人,吃穿用度、待人接物的气质里,多半不会有老钱的松弛感的原因吧。
听起来,也是原先团队的“骨干”,说起来,也在相近的岗位上做满了一年半载,回头细看看真正经手的项目也不过一两件,“虎头蛇尾”结不了账的项目拖了一年多,谁都不愿意接手。融入新团队后,也蹲过两三处地方,风评中总能听一些“格格不入”。琢磨事的本领是足的,出点子的劲道也是足的,但真正上手做事的执行力,则是“豆腐渣”的程度。
光顾着开坑,不负责埋坑,指手画脚地给人出主意,但基本上不会伸手帮着一起干。喜欢与人“坐而论道”一聊就是半天,讲起来头头是道,让人觉得特别高深,看实绩能拿得出手没有几项。与如此这般的人共事,吃了一两回闷亏、碰了一鼻子灰,自然就会“不爱搭理”。
说了不听,叫了不应,哪里是什么“不尊重”,这不是众人无奈的自我保护吗?熟人之间,敬重的是人品能力,不是头衔虚名。行走江湖,谁也不认识,才会抬头看一眼那“招摇撞骗”的幌子。
这样也不行,受不了“众人疏离”这样的职场霸凌,然后开始去“抱腿”告状,尽讲自己不受待见、被人排挤的难处,也不反思为何如此。上面来讲两句“撑腰壮胆”的话,又改变不了什么,众人早已经白眼翻过天灵盖。若是会干活、能成事,又不是那种专门找事挑事的人,从上到下谁又会不爱跟他搭班干活呢?躲着,无非就是不想“他出一张嘴,自己跑断腿”罢了。
这样的人,童年的成长环境应该一半是高压,一半是溺爱吧。高压的部分可能是父母的期待值,又有天资不足的笨,以及不肯下苦功的懒,在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走上了“剑走偏锋”的邪修之路,用“谋事在我”“成事不必在我”的思路先搏得满堂彩。
到一个新岗位,不是先把门道摸清、基础工作做实,而是想着能不能先来个“一招鲜”。这一点,也能从对虚名的看重,估摸出几分来。才来几日,就一堆来打听“来者何人”的,除了自己跑出去招摇,实在是想不出来惹眼的原因是什么。低调的人,怕德不配位;高调的人,只恨位子还不够靠前吧。
想歪点子是有一套的,但落地执行是办不到的。每遇困难,就开始各种“找大腿”。也快五十的人了,职场上的难处,还要回家找娘老子托人出面解决,大概就是从小到大养成的“好习惯”吧。如此的人,若是遇上,除了“绕着走”,别想其他的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