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池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那城里住着某个你牵情的人。
—— 野夫
文 / 左叔
年前接受了一个采访,聊了聊”留下来过年“这件事情。
这几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留下来过年”对于很多身处异乡的朋友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默认选项”。
很多人从抱怨路上堵、江难过、票难抢变成了对故乡心生向往。也有很多人选择改变过往的生活形态,从儿女大包小包往家里赶的“正向春运”,变成了父母一到年根底下就赶紧收拾好东西投奔儿女去的“逆向春运”。这也是在适应要求,应对变化之中,没有办法的办法。
回头看看,我的生活形态转变大概也是如此吧,只是时距拉得更长一些。我是2001年的岁末落脚这座城市的,细数数也有二十来年头了,其间经历了很多人生阶段的变化。起初几年,因为需要值班的关系,我未必能年年回去过年。往后几年,成了小家还要两头跑,也未必能够年年春节回得去。幸好,我总体而言还是个“往前看”的人。
好在父母也明确地意识到,上一辈人都走了、自己也退休了,就免不了要“黄昏漂”了。还是早早下手解决了住的问题,得空就过来小住一段时间提前进入“适应期”。最近这十年,我除了春节期间需要两头跑之外,基本上都是“留下来过年”这个选项了。
对于他们而言,一把年纪之后再重新适应一个陌生城市的生活,其实远远要比我们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选择一座城市去工作和生活要难很多。除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更为艰难的是原先社会关系网的完全割裂,再加上子女工作很忙的话,他们总有一些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退休在儿女工作的陌生城市,关起来门来其实就是老俩口自己,日子其实是会显得漫长和难捱的,这也是很多老人来了之后想回去,实在坐不住的关系。
如果能帮忙领个孩子,可能老人还能在小区遛娃时和同龄人讲两句闲话。但如果不是那种顶着“社交天花板”属性的叔叔阿姨,想要再次融入身处的社区,交一两位能够有来有往的老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一座城池对我们这些还在努力工作的人来说,可能有个更为强烈的目标,就是衣食所需、站稳脚跟。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没有这样的需求,他们与这座城市的连接更多的是因为我们。
如果有一天,我们因为某些原因选择了离开,我们或许会对埋葬于此的青春有所怀念,但无法猜测出他们的感伤是因为要离开这座城市,还是因为我们在此空付掉的岁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