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

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文 / 左叔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好像劝人向善这件事,是需要先有吃过苦的立场才可以做,否则就只能闭嘴。未必人人都有机会先吃过苦,但是公允的善恶是非多数人心里还是有一把尺的。他人若是不来劝你向善,反而更需要自己把握好那些分寸。

文明社会里,向善,不应该是一个人谙熟了条条框框之后内化而成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内生动力吗?如果已经沦落到需要别人规劝的地步,呃,还是听一句劝,悬崖勒马比较好一些。毕竟还有一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在情绪里,容易失掉心智,对人对事都会比较苛克。事不关己时,才能获得某种相对宽容的“自由度”,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潜藏在深层次的因果。“恶向胆边生”,付诸于行为,势必会有后果。而这个后果,一定会有反噬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共情”,讲起来比较玄乎,就我个人的理解,大概就是心理咨询师调用自己的个人经验,找到与咨询对象当前所受困境的心理共鸣点,通过推心置腹地交流自己处在类似情绪之下的个人经验感受,从“同理心”入手获得咨询对象的某种认同,进而帮助咨询对象恢复建立自省的能力,重新审视评估自己遇到的问题,找到破解的办法。

回首不堪之事,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同样也是痛苦的。而经历过那些痛苦,并在其中获得新生,心理咨询师这才拥有了自愈的能量,才能在此刻站在“痛苦之外”,借由已经日渐成熟的心理咨询工具,帮助咨询对象厘清那些繁乱芜杂的归因,找到真正起作用、更为直接的相对关系。这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他的工作,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既有职业操守,又有利益所谋。退回到“多一句不如少一句”的人际环境之中,这个能够站出来劝你几句的人,他的身份是什么?与你的关系如何?他从这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又能够得到什么呢?

如果你能准确地感受到他与你关系的紧密程度,以及在劝这几句话背后的动机,“同理心”会帮助你扭转一些比较草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