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填报高考志愿,看亲子关系中的妥协

文 / 左叔

高考填志愿阶段,大概率是原本就紧张的亲子关系爆发更大矛盾冲突的关键点吧。平时藏得比较深的,一些观念上的落差,因为这个决定孩子人生走向的重要选择,亲子之间不得不正面交锋了。

有位老哥前段时间给我发消息,说孩子在填报志愿的问题“死犟”,根本就不听他们夫妻俩的,怎么办?

他的考虑非常现实,夫妻俩就这么一个女儿,孩子填报大学志愿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之后,是不是要考虑一下离家近一些,将来即便大概率留在就读城市就业,也好彼此有个照应。可女儿偏偏不依,拿出专业排名、就业环境、杰出校友等一堆理由来给他夫妻添堵。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都是大城市,难道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地方不香吗?非要跑到远远的北京去?

虽然他在跟我诉苦的过程中,缺乏生活细节的表达,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在他们的亲子关系中,此前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小摩擦,但因为有一个高考的“大局”在,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顾忌而隐忍着,尤其是家长。

然而,这位老哥可能看不见孩子也在忍啊,而且这个“忍”可能从人生的第一叛逆期就开始了,叠加上青春期积攒下来的能量,终于等到了成人这一刻,内在冲破禁锢的力量,犹如热带风暴要登陆的劲头。

对她而言,以为终于等到有人“愿意”尊重一回她自己意见的时机,结果家长还是期待她能“妥协”,像此前若干年时那样,代她做决定。在这样的处境里,有时候就会激化为“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荒唐。

没有给答案,也不知道怎么劝,只是大体将孩子可能会有的想法一一分析给这位老哥听,最后又补了好几句,一定要多加强沟通,多听听孩子怎么说,尽量不要激化矛盾。

事情的最终结果如何,老哥没有主动联系我,我也没敢主动去过问,但我总觉得这件事情没有“各退一步”的折衷方案,必定是一方向另一方“妥协”了。

美国作家詹姆斯·莫罗曾写道:妥协就是一个人放弃他假装想得到的某种条件,从而实现他假装漠不关心的目标

父母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预见若干年后女儿膝下承欢的场景,所以坚持现在不要远赴他乡求学、将来不要远嫁等等,执意要将孩子留在身边,然而心里也有知道自己无法照拂其一辈子,有些路总归还要孩子自己走,有些预见不是必定的拥有。

孩子的人生经验总归是有限的,他们无法预见那么远,但他们总是在期待看到更多,甚至想体验一下与父母这辈人过于“规矩”的人生并不太一样的历程。

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拥有突出重围的实力,然后有些人生历练的课要必经的,而且是越早碰到越好。也许正是因为有现阶段异地求学的各种难,她才会发现“在家千般好”,反而会在就业和婚恋时考虑一下“不要太远。

关于填报志愿这件事,如果是父母妥协了,他们放弃预设的“常回家看看”,实现了孩子无需他们的照拂也能活得很好的“长大成人”;如果是孩子妥协了,他们放弃了“闯荡江湖”的想法,实现了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成熟,拥有了一份更为准确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难处的体谅。

很多时候,我们妥协的不是我们在此刻当下的拥有,而我们对未来的某个期待,然而这个期待并不等同于现实,我们的预估会出错,我们的期待会落空,反而是因妥协而成全的目标是现实,是摆在眼前不能轻易舍弃的东西。比如,为之折腰的五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