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好像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叫“人民路”的街。它多半是南北向的,位于城市最早的中轴线上,因为历史渊源以及人来人往,也极为自然地形成了当地最早的商业区,在一城一地都是具有人气繁华指数意义的街区。
周末没事,坐公交去了一趟。沿途两旁,店面空置、招租广告,多少还是有些的,只是极个别的,看起来收掉的时间有点长。确实有互联网经济冲击以及消费模式变迁的因素,可以预见的还有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诸多现有商业模式的逐步转型与消亡。忽然就想起来,当年劝人置业的“一铺养三代”,以及宽慰眼下的“有总比没有强”。
或许是因为“开闸放水”的大环境,尤其是在极容易获得授权的群体里,有那么几年买房置业、腾挪倒手跟阵风似的,看到一天一个价的上涨,再不出手跟进,跟人是傻的一样。但实际上,对于寻常人家来说,置业其实是件极容易“动摇根本”的决策。一旦没有踩对节奏,极容易掏空“上面的”四个口袋,套牢“中间的”二三十年,若是步子迈大了,还有可能需要面对“下面的”父债子偿。
步子迈大的信心,是一片光明的前景给的。但决策是自己做的,后果自然也得自己来尝。“少子化”二三十年,养成了“举全家之力”的家庭财务观念,也拉动起“丈母娘经济”的一片红火。有那么一阵子,入门级的国产BBA代步车还蛮流行,基本上是年轻人婚车的标配。父母出钱,为铁壳子加了块“倍有面子”的牌子。儿女上班也没有几年,没有自掏腰包就能一脚踩在了“中产”上,自然也不会觉负荷不起。
等开起来了,出了质保,小毛小病层出不穷,没有万八千出不了4s店,才会觉得肉痛,才会意识到是花钱请了一尊“累赘”回来。趁着眼下换电车的风潮,不少人将“第一手”的国产BBA“送佛到西”,可能也没有想过电车的坑,其实是在每年的保险开支上。买入成本是支出,持有成本也是开销,都不是“一锤子买卖”,都需要持续不断“外往掏”。此刻,置业持有较多的那一批,还得庆幸“房产税”只是试点,尚未全面铺开。
眼下的年轻人,心态普遍躺平、成家意愿不强、消费趋向实用等等变化,本质是特定群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与适应平衡,代际之间的很多矛盾与不解,也就丛生在这些地方。当老一代还在时代灰烬里感受余温,活在上升期的惯性之中,年轻一代早已经看清楚未来的二三十年,狠狠地为自己踩下了刹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