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人为情绪买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毕竟,我们老祖宗一早就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里迢迢的,除了味蕾的满足,更多的是情绪价值的供给。岭南瘴雨蛮烟里的寻常,变成帝都长乐未央中的稀罕,沿途“撒币”不过是一个人想要“宝贝”另一个人的行迹。即便“无人知”,也不要紧,毕竟“独宠”,并不需要观众。
时空轮转,到了“自己挣钱自己花”的年代,经济独立的大旗挥舞着,人也慢慢地学会了“自己宝贝自己”。最为惯常的操作,就是在苦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会非常想要买些原本可有可无的东西犒赏一下自己,而这个目标的设定,是消费主义时代,各位浸润在五光十色的广告营销氛围里,潜移默化后的成果。
早几年,钱好挣的时候,这些犒赏之物,多半是万余元额度奢侈品牌的手袋鞋履、数码手机等等,还美其名曰“长期主义”,即便是“老物”拿出来,还有“保值”的功能。近几年,压缩开销,犒赏之物渐渐演变成了演唱会、音乐节、盲盒手办、直播打赏之类的东西,千余元左右,甚至百余元便能搞定,“花小钱办大事”,目标仍旧是情绪能量的供给。
这些年,奢侈品牌的广告也蔓延到了社交媒体的下沉市场,有经济下行的趋势,也有品牌营销的深义。明明大数据就能“算出”大家身家几何,是不是目标客群,仍旧要以“广撒网”的方式强推到诸位的眼前。可能并没有指望大家掏空荷包去买,而是在真正的客人“锦衣夜行”的时候,能够一眼便能认别出对方的“身家几何”,当好提供情绪价值的合格观众。
“花小钱办大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东西,几乎都是方便拍照,发在朋友圈,收获点赞的消费项目,有一个算一个。但凡没有“晒”这个功能,基本上很难会有“群体放大效应”,走到“一票难求”“一娃难觅”的地步。因为本就“颇难”,再加上“饥饿营销”,所以一时间还不会“袪魅”,人会被“众求”的赋加值所迷惑,哪怕实体就是一堆“塑料”,也会趋之若鹜。
看穿容易,摆脱难。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不代表有能力不受其左右。厘清目标,控制物欲,哪有那么容易,尤其是在谋生艰难的处境里,能哄开心的事情已经不多了,怎么好轻易再去剥夺“所剩不多”的几个呢。不聊了,买书、买花、买石头、买珠串、买衣服、买香水……去了……哈哈哈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