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有些当下听上去是“无心之说”的话,一定要等到事后复盘的时候,才会发现其中“一语成谶”的力量。旁人早就透题了,只是自己过于“粗线条”,没有及时捕捉到其中的那一声“妙”~
近吃瓜,类似的收获与感慨颇多。据说,吃瓜这件事情,会催生某类激素,释放心理压力,缓解未知焦灼,只要不参与造谣扯谎,对身心而言还是有益处的。
汉语,博大精深,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为怀揣任何目的,去变着花样去解读它,提供了可能性。
有些遮遮掩掩的答案,其实是不需要说出口的。只需要将已知的一些信息,以彼此印证的方式“去伪存真”,再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找到其中不合常理的部分,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有人故意给出不合理的信息,并不是对方犯傻,而是有意“下钩子”去“引人入胜”,鼓励大家激活自己的探索分析能力去共同挖掘,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把人往沟里带”的欲盖弥彰。
那一声“妙”也不是毫无来由的。极有可能,敏感体质的人,在当下感知到了一些什么,但又受限于种种不确定,在那样的处境里,只能讲了一两句模棱两可的话。
类似的话,落在不同人的心里,会有“对号入座”之后的答案,关键点还是要看,所掌握的已知信息,有多少“去伪存真”的结果。这些答案,有可能是对的,有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对错参半、会有反转。
乐趣,极可能就在于这些变化之中吧,极大地满足了人的探索欲和分享欲,因为信息的交流,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些互动以及价值观的碰撞,进而演化成为人际关系的破冰锤和黏合剂。
等到所有的事情最终尘埃落定之后,再拿着已知的答案去反过来推敲当初觉得奇奇怪怪的地方,便会有豁然开朗感。
就像看一部悬疑剧,先拖到了最后,看看“活下来的是谁”,再回过来看片中那些“人为制造”的悬疑点,想必多少会有一些出戏。比起提前剧透,肯定是自己参与在其中,一起思考,一起破解,更有乐趣一些,更有参与感一些。
就跟解题一样,哪怕一开始想不明白,困惑重重,随着答案浮出水面,再去回想当初递过来的“暗语”,就会一拍脑袋,在心底里认同,原来那一声“妙”讲得真是妙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