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看到的都是困难;而乐观者则在困境中洞察良机。
—— 温斯顿·邱吉尔
求好心切可以理解,但好心也有可能把事情给办坏了。柴米油盐这等烟火小事,本该在鸡毛蒜皮里“自然生长”,凭空造出个“完美方案”,被打脸也就在所难免。
让一群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家“开门七件事”的头头脑脑们,去决策那些为了能便宜一两毛钱情愿赶早、跨区、排队抢鸡蛋的大爷大妈们,在特殊情况下,应该去哪里、几时去、怎么去、凭什么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相关政策的忽左忽右所导致的乱也就成了必然。
劳心劳力的,到头来依旧还是一线。政策传递的效率内外有别。有组织的,总归传递得特别快,现场已经开始执行最新政策了,然而“没有组织”的大爷大妈们还没有收到最新通知,对于政策的认知还停留在前两条。让他们进,不合规定;不让进,有违常理。通常这就是容易激化矛盾、被人指着鼻子骂的状况。
这些呢,还不是最为闹心的。最闹心的是明明有前车之鉴,别的地方已经摔过坑、出过状况、闹过笑话了,轮到自己走这一步的时候,要不是过于教条,不考虑实际,依葫芦画瓢,“作业不会抄”;要不就是步子迈得过大,也没有摸清楚实际与底数,理想化的方案被现实的窘境啪啪打脸。
问题暴露出来越早越好,至少对于后续来说是一个改进的契机,但是改进的基础是掌握实情,一线的实际情况有没有人听进去、有没有人看得见。
如果还是听听汇报、浮光掠影地走几个点位,不听听每天都想逛一逛、买一买的大爷大妈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讲的,不看看库存、品类、运输、装卸、签收、销售等诸多流程实际情况,可能后续推出的优化措施大概率还是跳脱不出昏招频出的结局。
过往的“丝滑”“流畅”并非一日之功,在“干预”力量较弱的情况下,各个环节、各方力量都是可以反复试错、磨合、适应和改进,在日积月累中拉长了时间线,所以问题不会尖锐,矛盾不会激化。
而在特别短的时间里,在一刀切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方案都不能过于理想化,也不宜限定时间跨度拉长,不留调整改进空间,因为这跟“自然生长”的“丝滑”状态完全不一样。考虑的再如何周全,总还是会有一些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漏洞摆在眼前。
最后,还特别想模仿一下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先生的这一句名言:理想主义者在眼前焦虑纷乱挫败之中,看到的几乎都是别人的“不堪”“弄不像”“怎会这样”;而实践主义者则在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时越挫越勇,在检视自己的过程中,硬生生地蹚出一条活路来。
柴米油火这等烟火小事,想要解决好,更应该多接一些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