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这几年,常去咖啡店。每间咖啡店都有每间咖啡店特殊的调调,即便是某些大型连锁品牌,或者小到只能埋头做外卖单的咖啡店,也都会略有一些不同。而这些不同之中,最为关键和特殊的部分是人。
会有那种主动与你打招呼的店员,见到你会微笑问好,然后假装不经意地问一句,“刚下班吗?”“午饭吃了吗?”
虽然,你也明白,这极有可能是他们职业训练当中的“必要环节”,但“人情底色”还是会被调动,觉得自己身为“熟客”被人记住,而倍感亲切。
在等咖啡的时候,你也会顺势聊几句天气、八卦或其他与现场氛围根本不相干的话题。然后就有了所谓的“粘度”,有了非常浅薄的“依赖”。当然,你也知道,这“关系”也就是等一杯咖啡的时间,或者在此消磨一下午的时间而已。
当然,也有那种不爱说话的店员,口罩上面是一双不太爱搭理人的眼睛,半袖T恤里露出一条花臂。这样的“角色”比较容易在一些小店里遇到,你也会怀疑,这些人会不会做完今天这几杯,明天就去纵横四海,不会再来。
某日,坐在角落里,等阵雨停息,偶然听见店员和其他熟客的聊天。那熟客大概率也是同业,因为他们一度一直在讨论奶温测量的手感与仪器实测之间的落差。那是间已经开设了“分号”,但“品控”方面还不是特别严苛的店。
平日里,觉得那位不太爱搭理人的店员,忽然话匣子就打开了,变得侃侃而谈,讲了周边同业竞争、讲了邻近城市行业发展、讲上店里人事上的是非,讲了管理环节里的漏洞……一改平常给人的印象。
不一会儿,雨停了,与他聊天熟客先走了一步。那位店员又恢复以往冷冷的调子,做着清点物料、杯具等杂活,但他方才讲过的一句话,一直盘桓在我的心头。他说,事情做久了,也看明白了,更觉得搞这搞那的,没啥劲道。
忽然就想起,过去常常出现在我们课本里面的鲁迅曾经说,人一旦悟透了就会变得沉默,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逢人作戏的兴趣。
看明白一些事情,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陷入沉默,也比较容易心灰意冷,失掉积极做事的兴致。
我们既没有将自己包裹在“笑脸相迎”“客套尬聊”的职业化里去应酬这个世界,也没有“跟随本心”“毫不将就”地甩开眼下这一切。
我倒是希望看到“花臂”们能够潇洒地转身离去,去改变自己觉得不妥的地方,但现实中他们仍是要暂时困居在一间“别人开的小店”。
没有其他意思,只是觉得介于两者之间,这就是我们所有人都在经历的尴尬之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