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小透明”,说实话也没有什么不好

文图 / 左叔

教育领域有句俗语经常讲:“抓两头带中间”。意思是,带好“拔尖的”,管好“落后的”,至于“中不溜秋”近似于“橄榄核”最突出的那部分,占比最大的那个群体,顺水推舟地“带一带”,就能上去了。

对于“传道授业解惑”者而言,这是最为有效且节能的方式,远比“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强太多了,也比“因材施教”要省力得多。精力有限,又有考核KPI,如此的价值取向,必定是要抓有“短期成效”的指标。托举出几个“状元”来,肯定更为重要一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潜移默化,等到真正有成果的时候,其实已经离校门很远了。不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既有来自统计数据的科学验证,也有来自个体观察的感性认知。

可能就是有“抓两头带中间”的规训,重视的程度不一样,约束的压力不一样,所以会呈现出某种规律性。“一板一眼”几乎都留给了“拔尖的”,而“叛逆反骨”多半留给了“落后的”。

反而是不太受重视的,“中不溜秋”的那一批孩子,往往在出了校门后,多半在从事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会有超乎预期的发展和收获。自视不高,不挑不拣,有活就做,有事就干,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的因素,可有就是“身居其中(间)”。

可能正是因为一直是“小透明”,未曾得到过太多的关注,于是余生收获热切的目光,变成了他们的内驱力;因为未曾有过太多的束缚,没有“言听计从”思维定势,所以脑袋会比较活络,再加之长期的“小透明”的状态,社交压力、人际关系也不至于因为“高自尊”而紧绷。

大厂或体制内,多半偏爱名校毕业生。不过说实话,有些工作岗位实在是有“杀鸡焉用宰牛刀”的“不配得感”。看中的,可能就是他们身上被规训得很好的“一板一眼”,要的是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那种劲头,还有“自己跟自己较劲”甘当“人肉干电池”的状态。而这些恰恰是价值导向、流程合规方向的需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个环境里,人群都会呈现出“正态分布”,说“三六九等”有点过分了,但总有人在前,也总有人在后吧,同一条“起跑线”是不存在,同一个“目的地”自然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拿来比较的呢?

嗯!其实懂不懂得“别别苗头”,找一找“参照系”,情不情愿“甘居人后”,去当个“小透明”,既是一种“超然”的状态,也是一种“澄明”的心态。